004卷第三

《五行大义》卷第三

第十四 论杂配

就此分为六段 一论配五色 二论配声音 三论配气味

四论配藏府 五论配五常 六论配五事

第一论 配五色

左氏传。

子产曰。

发为五色。

蔡伯喈云。

通眼者为五色。

黄帝素问曰。

草性有五。

章为五色者。

东方木为苍色。

万物发生。

夷柔之色也。

南方火为赤色。

以象盛阳炎焰之状也。

中央土黄色。

黄者。

地之色也。

故曰。

天玄而地黄。

西方金色白。

秋为杀气。

白露为霜。

白者。

丧之象也。

北方水色黑。

远望黯然。

阴闇之象也。

溟海淼邈。

玄闇无穷。

水为太阴之物。

故阴闇也。

孝经援神契言。

土之精黄。

木之精青。

火之精赤。

金之精白。

水之精黑。

春秋考异邮云。

北狄之气生幽都。

色黑。

如群畜穹闾。

南夷之气生交趾。

色赤。

聚隅。

如旛旗鸟类。

东夷之气生莱柞。

色苍。

搔撽布散。

如林木。

西夷之气生沙丘。

色白。

锋积。

如刀刃之浮。

中央土会色黄。

如城郭之形。

黄气四塞。

土精舒。

此五者为正色。

其变色亦五。

颖子严春秋释例曰。

经有赤狄。

白狄。

然则东青。

北黑。

中黄。

皆正色也。

土戊畏于木。

故以妹己妻甲。

以黄入于青。

故东方闲色绿也。

诗云。

绿兮衣兮。

刺闲色乱正色也。

金庚畏于火。

故以妹辛妻于丙。

以白入于赤。

故南方闲色红。

论语乡党曰。

红紫不以为亵服。

木甲畏于金。

故以妹乙妻庚。

以青入于白。

故西方闲色缥也。

火丙畏于水。

故以妹丁妻壬。

以赤入于黑。

故北方闲色紫也。

孔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

水壬畏于土。

故以妹癸妻戊。

以黑入于黄。

故中央闲色骊黄。

五行书云。

甲为青。

己为绿。

丙为赤。

辛为红。

庚为白。

乙为缥。

壬为黑。

丁为紫。

戊为黄。

癸为骊黄。

此皆夫为本色。

妻为杂色也。

柳世隆云。

八卦各有其色。

震为青。

离为赤。

兑为白。

坎为黑。

此皆当方正色。

干为紫。

艮为红。

巽为绿。

坤为黄。

此并闲色也。

坤取未土之正色。

甲乙经云。

青如翠羽。

黑如乌羽。

赤如鸡冠。

黄如蟹腹。

白如豕膏。

此五色为生气见。

青如草滋。

黑如水苔。

黄如枳实。

赤如衃血。

白如枯骨。

此五色为死气见。

相经曰。

青气初来。

如麦生。

盛王之时。

如树叶青。

欲去之时。

如水上苔。

赤气初来。

如赭柱。

盛王之时。

如朱丹。

欲去之时。

如干血。

黄气初来。

如蚕吐丝。

盛王之时。

如博基。

欲去之时。

如枯叶。

白气初来之时。

如玺璧。

盛王之时。

如粉上光。

欲去之时。

如鲜钱。

黑气初来之时。

如死马肝。

盛王之时。

如漆光。

欲去之时。

如苔垢。

礼记曰。

君子缞绖。

则有哀色。

端冕。

则有敬色。

甲冑。

则有不可犯之色。

大戴礼云。

孔子曰。

君子有三色焉。

显然怡乐。

钟鼓之色。

意气沈静。

忧丧之色。

忿然竞动。

兵革之色。

大戴礼。

观人篇云。

人有五性。

喜。

怒。

欲。

惧。

忧。

喜气内畜。

虽欲隐。

阳喜必见。

四气皆然。

五气诚在乎中。

发形于外。

人情不可隐也。

喜色犹然以出。

怒色怫然以侮。

欲色?然以愉。

惧色薄然以下。

忧悲之色。

瞿然以静。

盛智必有难尽之色。

盛仁必有可尊之色。

盛勇必有难慑之色。

盛忠必有可亲之色。

诚洁必有难污之色。

悫真必有可信之色。

其质色皓然。

固以安。

伪色蔓然。

乱以烦。

夫喜色则黄。

怒色则赤。

忧色则青。

丧色则白。

哀色则黑。

此皆五常之色。

动于五藏。

而见于外。

随其善恶盛衰之应也。

君子所观。

故于此释。

第二论 配声音

子产曰。

章为五声。

蔡伯喈云。

通于耳者为声。

青作角声。

白作商声。

黑作羽声。

赤作征声。

黄作宫声。

律历志云。

角者。

触也。

阳气蠢动。

万物触地而生也。

征者。

祉也。

万物大盛蕃祉也。

宫者。

中也。

居中央。

畅四方。

唱始施生。

为四声之经。

商者。

章也。

物成章明也。

羽者。

宇也。

物藏聚萃。

宇覆之也。

乐纬云。

春气和。

则角声调。

夏气和。

则征声调。

季夏气和。

则宫声调。

秋气和。

则商声调。

冬气和。

则羽声调。

乐记曰。

宫为君。

故宫乱则荒。

其君骄。

商为臣。

商乱则陂。

其臣坏。

征为事。

征乱则哀。

其事勤。

羽为物。

羽乱则危。

其财匮。

角为民。

角乱则忧。

其民怨。

五者不乱。

则天下和平。

无弊败之音。

素问云。

木音角。

在声为呼。

火音征。

在声为笑。

土音宫。

在声为歌。

金音商。

在声为哭。

水音羽。

在声为呻。

乐记曰。

乐者。

音之所由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是故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

贞心感者。

其声直以廉。

爱心感者。

其声和以婉。

六者。

非性也。

感于物而后动。

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故诗序曰。

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大戴礼。

观人篇云。

诚在其中。

必见诸外。

以其见。

占其隐。

以其细。

占其大。

声象其实。

气初生物。

物生有声。

声有刚柔清浊。

好恶咸发于声。

故心气哗诞者。

其声流散。

心气顺信者。

其声顺节。

心气鄙戾者。

其声腥丑。

心气宽柔者。

其声温和。

故圣人听其声。

观其色。

知其善恶。

夫独发者谓之声。

合和者谓之音。

毛诗序云。

声成文谓之音。

故因五声而有八音。

乐纬云。

物以三成。

以五立。

三与五如八。

故音以八。

八音。

金。

石。

丝。

竹。

土。

木。

匏。

革。

以发宫。

商。

角。

征。

羽也。

金为锺。

石为磬。

丝为弦。

竹为管。

土为埙。

木为柷圄。

匏为笙。

革为鼓。

鼓主震。

笙主巽。

柷圄主干。

埙主艮。

管主坎。

弦主离。

磬主坤。

锺主兑。

乐纬。

汁图征篇云。

坎主冬至。

宫者。

君之象。

人有君。

然后万物成。

气有黄锺之宫。

然后万物调。

所以始正天下也。

能与天地同仪。

神明合德者。

则七始八终。

各得其宜。

而天子穆穆。

四方取始。

故乐用管。

艮主立春。

阳气始出。

言雷动百里。

圣人授民田。

亦不过百亩。

此天地之分。

黄锺之度九。

而调八音。

故圣人以九顷成八家。

上农夫食九口。

中者七口。

下者五口。

是为富者不足以奢。

贫者无饥馁之忧。

三年余一年之蓄。

九年余三年之蓄。

此黄锺之所成。

以消息之和。

故乐用埙。

震主春分。

天地阴阳分均。

故圣王法承天。

以立五均。

五均者。

六律调五声之均也。

音至众也。

声不过五。

物至蕃也。

均不过五。

为富者虑贫。

强者不侵弱。

智者不诈愚。

市无二价。

万物同均。

四时当得。

公家有余。

恩及天下。

与天地同徳。

故乐用鼓。

巽主立夏。

自万物长短各有差。

故圣王法承天。

以法授事焉。

尊卑各有等。

于士则义让有礼。

君臣有差。

上下皆次。

治道行。

故乐用笙。

离主夏至。

阳始下阴。

又成物。

故圣王法承天。

以法授衣服制度。

所以明礼义。

显贵贱。

明烛其徳。

率之以度。

则女功有差。

男行有礼。

故乐用弦。

坤主立秋。

阳气方入。

阴气用事。

昆虫首穴欲蛰。

故圣王法之。

授宫室度量。

又章制有宜。

大小有法。

贵贱有差。

上下有顺。

故乐用磬。

兑主秋分。

天地万物人功皆以定。

故圣王法承天。

以定爵禄。

爵禄者不过其能。

宫为君。

商为臣。

商。

章也。

言臣章明君之功徳。

尊卑有位。

位有物。

物有宜。

功成者爵赏。

功败者刑罚。

故乐用锺。

干主立冬。

阴阳终而复始。

万物死而复。

苏。

故圣王法承天。

以制刑法。

诛一动千。

杀一感万。

使死者不恨。

生者不怨。

故乐用柷梧。

国语曰。

瓦丝琴瑟尚宫。

锺金尚羽。

石尚角。

匏竹尚征。

革木尚商。

吕以和乐。

律以平声。

金石以动之。

丝竹以行之。

歌以咏之。

匏以宣之。

瓦以赞之。

革木以节之。

物得其常曰乐。

所夺曰击。

相保曰和。

细大不踰曰平。

瓦丝皆大也。

故尚宫。

子母相应之道。

锺金尚羽。

亦然。

石尚角者。

石。

金也。

与角为牝杜相和之义。

匏。

土也。

竹。

木也。

尚征。

亦子母相应也。

革木俱角。

尚商。

亦以牝杜相和也。

宫声。

和以舒。

其和博以柔。

动脾。

商声散以明。

其和温以虚。

动肺。

角声防以约。

其和静以清。

动肝。

征声败以疾。

其和平以均。

动心。

羽声疾以虚。

其和短以散。

动肾。

黄帝兵决云。

两敌相当。

使人去敌营一百二十步。

以管注耳听之。

闻隆隆如车。

如雷。

如鼓声者。

宫也。

其将宽和有信。

闻金石相和。

轰轰击攻。

如锺磬霹雳声者。

商也。

其将威怒好杀。

宜数忿之。

闻如奔马炎炮掣裂声者。

征也。

其将猛烈勇敢。

难与争锋。

闻肃肃习习。

如动树木。

如人呼愁愁声者。

角也。

其将仁恕不可欺。

闻滔滔如流水扬波。

激气相笑声者。

羽也。

其将贪冒多姧谋。

审此五音。

以知敌性。

候风之声。

亦皆如之。

此并论音声之状。

故以备释。

第三论 配气味

子产云。

气为五味。

郑玄云。

通口者为五味。

通鼻者为五臭。

礼记月令云。

春之日。

其味酸。

其臭膻。

木之臭味也。

说文云。

膻者。

羊臭。

春物气与羊相类。

木所以酸者。

象东方万物之生。

酸者。

钻也。

言万物钻地而出生。

五味得酸乃达也。

元命苞云。

酸之言端也。

气始生。

专心自端也。

礼记云。

夏之日。

其味苦。

其臭焦。

火所以苦者。

南方主长养也。

苦者。

所以长养之。

五味须苦。

乃以养之。

元命苞云。

苦者。

勤苦乃能养也。

方言。

苦。

快也。

臭焦者。

阳气蒸动。

燎火之气也。

许慎云。

焦者。

火烧物。

有焦燃之气。

夏气同也。

礼记云。

季夏之日。

其味甘。

其臭香。

土味所以甘者。

中央中和也。

甘美也。

元命苞云。

甘者。

食常言安其味也。

甘味为五味之主。

犹土之和成于四行也。

臭香者。

土之气香为主也。

许慎云。

土得其中和之气。

故香也。

礼记云。

秋之日。

其臭腥。

其味辛。

西方杀气腥也。

许慎云。

未熟之气腥也。

西方金之气象此。

味辛者。

物得辛乃萎杀也。

亦云。

故新之辛也。

故物皆尽。

新物已成。

故云新。

元命苞云。

阴害故辛。

杀义故辛刺。

阴气使其然也。

礼记云。

冬之日。

其味醎。

其臭朽。

朽者。

水之气也。

若有若无。

言气微也。

亦云。

水者。

受垢浊。

故其臭腐朽也。

许慎云。

朽烂之气。

北方气同此。

其味醎者。

北方物醎。

所以坚之也。

犹五味得醎乃坚也。

许慎云。

醎者。

衔也。

元命苞云。

醎者。

鎌。

鎌。

清也。

至寒之气。

故使其清而醎。

郑玄云。

五味酰酸。

酒苦。

蜜甘。

姜辛。

盐醎。

黄帝甲乙经言。

谷则米甘。

麻酸。

大豆醎。

麦苦。

黍辛。

一云。

稻米辛。

菓则枣甘。

李酸。

栗醎。

杏苦。

桃辛。

菜则葵甘。

韮酸。

藿醎。

薤苦。

葱辛。

畜则牛甘。

犬酸。

彘醎。

羊苦。

鸡辛。

本草云。

石则玉甘。

金辛。

雄黄苦。

会青酸。

赤石脂醎。

草则茯苓甘。

桂心辛。

天门冬苦。

五味子酸。

玄参醎。

虫则蜚零甘。

蚿?辛。

蛇蚺苦。

伊威酸。

蜥蜴醎。

药食之物例多。

且举大略配五味。

如此。

皆是五行气所生。

气有偏。

故其味则别。

总而言之。

五谷则芒以配木。

散以配火。

房以配金。

荚以配水。

萃以配土。

芒。

大小麦之属。

散。

糜黍之属。

房。

胡麻之属。

荚。

大小豆之属。

萃。

稷粟之属。

芒者。

取其锋芒纤长。

象木生出地。

如锋芒也。

散。

舒也。

象火气温暖。

物舒散也。

房。

方也。

象金裁割。

体方正也。

荚。

狭也。

象水流长而狭也。

萃。

聚也。

象万物皆聚于土。

乃为用也。

五菓则子以配木。

核以配火。

皮以配金。

壳以配水。

房以配土。

子。

棃?之属。

核。

桃李之属。

皮。

柑橘之属。

壳。

胡桃栗之属。

房。

蒲陶之属。

子取其含润。

如木生光润。

子实茂盛。

核取其在肉内不堪食。

如火阴在内。

无所堪容。

皮取其厚急。

如金气衰老。

物至西方而急缩也。

壳取其肉在内堪食。

如水阳在内。

堪能容纳也。

房取其结聚如土。

物皆聚也。

此则总论谷菓。

以配五味。

则略如前释。

月令云。

春食麦与羊。

麦有孚甲。

故属木。

羊火畜。

春气犹寒。

以此安性。

夏食菽与鸡。

菽有孚甲而坚。

合于水。

鸡属木畜。

故为热时所食。

中央食稷与牛。

稷是谷之长。

牛是土畜。

以其甘和。

故象于时。

秋食麻与犬。

麻属金。

犬亦金畜。

故从秋也。

冬食黍与豕。

黍舒散属火。

豕水畜。

兼其水火。

以为冬食。

此之五食。

义有不同。

春犹寒。

食温。

夏方热。

食寒。

此意可解者。

甘味和。

故随时适用。

此亦可解。

秋冬两食。

此应宜热。

所以不热。

其故何也。

若依蔡邕解。

直云。

食味相宜。

则无复疑。

若依郑解。

则诚未尽。

今广郑言。

少阳。

太阳。

其气舒散。

少阴。

太阴。

其气敛闭。

故河上公解老子言。

躁气在上。

阳气伏于下。

所以故寒。

静气在上。

阴气伏于下。

所以故热。

人体阴阳。

义亦如是。

春夏舒散。

阳气开发。

宜以温食。

用和阴气。

秋冬闭敛。

阳气在内。

宜用寒食。

以调阳气。

冬兼水火。

又异于秋。

正以藏闭之时。

事甚于秋。

故均以水火也。

今又取甲乙。

以并郑义。

微有乖张。

甲乙以羊麦俱苦。

皆是火味。

郑玄云。

羊火畜。

同以麦属木。

此是取其孚甲之形。

用温还同。

甲乙以菽醎鸡辛。

郑玄云。

菽合水同。

鸡属木异。

此取其将旦而鸣。

近寅木故。

又。

振羽翼。

有阳性也。

则是酉鸟属金为实。

甲乙以麻犬俱酸。

郑以麻犬俱金。

酸是木味。

用调金气。

以少阳之气味。

调少阴之气。

理则可通。

金还调金。

恐乖和适。

甲乙以黍辛彘醎。

郑玄云。

彘合水同。

黍属火异。

此言黍色赤性热。

故以为火。

若依郑意。

以如前解。

若以甲乙明堂月令之意。

夏食合冷者。

欲令调炎暑郁毒之气。

冬食亦寒者。

去藏中伏热。

春寒用温。

二意不殊。

秋以少阳和于少阴。

为有杀气。

故以生味相补。

郑全乖越。

周礼。

天官云。

凡和。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醎。

调以滑甘。

解有两家。

一云。

宜从时气。

春食须多酸。

夏食须多苦。

一云。

多者。

过也。

春食过酸。

宜减其醎味。

夏食过苦。

宜减其酸味。

是以后句云。

调以滑甘。

今依前解。

四时之味。

各随时气所当。

故逐时醎苦酸辛。

养体之宜。

土既居中。

总戴四财。

是以四时味兼。

须甘味以调之。

又云。

会膳食之所宜。

牛宜稌。

稌稻也。

羊宜黍。

豕宜稷。

犬宜梁。

鸟宜麦。

鱼宜菰。

菰。

雕胡也。

凡君子之食。

恒放焉。

凡药。

酸养骨。

苦养气。

甘养肉。

辛养筋。

醎养脉。

此并相扶之义。

河图云。

人食无极醎。

使肾气盛。

心气衰。

令人发狂。

喜衵。

吐血。

心神不定。

无极辛。

使肺气盛。

肝气衰。

令人懦怯悲愁。

目盲。

发白。

无极甘。

使脾气盛。

肾气衰。

令人痴淫泄精。

腰背痛。

利脓血。

无极苦。

使心气盛。

肺气衰。

令人果敢轻死。

欬逆。

胸满。

无极酸。

使肝气盛。

脾气衰。

令人谷不消化。

喑聋症固。

此五藏相制克之义。

黄帝养生经云。

酸入肝。

辛葎任。

苦入心。

甘入脾。

醎入肾。

病在筋。

无食酸。

病在气。

无食辛。

病在骨。

无食醎。

病在血。

无食苦。

病在肉。

无食甘。

口嗜而饮食之。

不可多也。

必自贼也。

故名五贼。

又云。

肝病禁辛。

心病禁醎。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肾病禁甘。

此皆所恶之味。

故禁。

又云。

肺病宜食糯米饭。

牛肉。

枣。

葵。

心病宜食麦。

羊肉。

杏。

薤。

肾病宜食大豆。

黄黍。

彘肉。

藿。

肝病宜食麻。

犬肉。

李。

韭。

脾病宜食鸡肉。

桃。

黍。

葱。

此五宜食者。

肝心肾三藏实。

故各以其本味补之。

脾肺虚。

故以其子母相养者也。

春秋潜潭巴云。

五味生五藏者。

醎生肝。

酸生心。

苦生脾。

甘生肺。

辛生肾。

养生经云。

肝色青。

宜食醎。

稻米。

牛肉。

枣。

心色亦。

宜食酢。

犬肉。

李。

肺色白。

宜食甘。

麦。

羊肉。

杏。

脾色黄。

宜食苦。

大豆。

豕肉。

粟。

肾色黑。

宜食辛。

黍。

鸡肉。

此五食。

皆以所生能养其子也。

又云。

五味之入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醎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挛。

甘走皮。

多食之令人恶心。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醎濡。

五谷为养。

五菓为助。

五畜为益。

气味合而服之。

随四时。

五藏所宜也。

又云。

人黄色宜甘。

青色宜酸。

黑色宜醎。

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

此皆依本体所宜。

家语曰。

食水者。

善游能寒。

食土者。

无心不息。

食木者。

多力不治。

食草者。

善走而愚。

食桑者。

有绪为蛾。

食肉者。

勇敢。

食气者。

神明而寿。

食谷者。

惠巧。

不食者。

不死而神。

此皆气味之类。

故附而述之。

五味所解。

例多不举。

语经所明可解者如此。

第四论 配藏府

藏府者。

由五行六气而成也。

藏则有五。

禀自五行。

为五性。

府则有六。

因乎六气。

是曰六情。

情性及气。

别于后解。

今论藏府所配合义。

五藏者。

肝。

心。

脾。

肺。

肾也。

六府者。

大肠。

小肠。

胆。

胃。

三焦。

膀胱也。

肝以配木。

心以配火。

脾以配土。

肺以配金。

肾以配水。

膀胱为阳。

小肠为阴。

胆为风。

大肠为雨。

三焦为晦。

胃为明。

故杜子春秋医和云。

阴淫寒疾。

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

末。

四支也。

雨淫腹疾。

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

夫藏者。

以其藏于形体之内。

故称为藏。

亦能藏受五气。

故名为藏。

府者。

以其传流受纳。

谓之曰府。

白虎通云。

肝之为言抜也。

肺之为言费也。

情动得序也。

心之为言任也。

任于思也。

肾之为言写也。

以窍写。

脾之为言辨也。

所以积精禀气。

元命苞云。

脾者。

弁也。

心得之而贵。

肝得之而兴。

肺得之而大。

肾得之以化。

肝仁。

肺义。

心礼。

肾智。

脾信。

肝所以仁者何。

肝。

木之精。

仁者好生。

东方者。

阳也。

万物始生。

故肝象木。

色青而有柔。

肺所以义者何。

肺。

金之精。

义者能断。

西方杀。

成万物。

故肺象金。

色白而有刚。

心所以礼者何。

心者。

火之精。

南方尊阳在上。

卑阴在下。

礼有尊卑。

故心象火。

色赤而光。

肾所以智者何。

肾水之精。

智者进而不止。

无所疑惑。

水亦进而不惑。

故肾象水。

色黑。

水阴。

故肾双。

脾所以信者何。

脾。

土之精。

土主信。

任养万物为之象。

生物无所私。

信之至也。

故脾象土。

色黄。

翼奉云。

肝性静。

甲己主之。

心性躁。

丙辛主之。

脾性力。

戊癸主之。

肺性坚。

乙庚主之。

肾性敬。

丁壬主之。

许慎五经异义。

尚书夏侯欧阳说云。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此与前同。

古文尚昼说云。

脾木。

肺火。

心土。

肝金。

此四藏不同。

案礼记月令云。

春祭以脾。

夏祭以肺。

季夏祭以心。

秋祭以肝。

冬祭以肾。

皆五时自相得。

则古尚书是也。

郑玄驳曰。

此文异事乖。

未察其本意。

月令五祭。

皆言先。

无言后者。

凡言先。

有后之辞。

春祀户。

其祭也。

先脾后肾。

夏祀竬。

其祭也。

先肺后心肝。

季夏祀中溜。

其祭也。

先心后肺。

秋祀门。

其祭也。

先肝后心肺。

冬祀行。

其祭也。

先肾后脾。

凡此之义。

以四时之位。

五藏之上下次之耳。

冬位在后。

而肾在下。

夏位在前。

而肺在上。

春位小前。

故祭先脾。

秋位小却。

故祭先肝。

肝肾脾俱在鬲下。

肺心俱在鬲上。

祭者必三。

故有先后焉。

此义不与行气同也。

八十一问云。

五藏俱等。

心肺独在鬲上何。

对曰。

心主气。

肺主血。

血行脉中。

气行脉外。

相随上下。

故曰。

营卫。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

甲乙经云。

黄帝问岐伯曰。

人有五藏。

藏有五变。

肝为牡藏。

其色青。

其时春。

其日甲乙。

心为牡藏。

其色赤。

其时夏。

其日丙丁。

脾为牝藏。

其色黄。

其时季夏。

其日戊己。

肺为牝藏。

其色白。

其时秋。

其日庚辛。

肾为牝藏。

其色黑。

其时冬。

其日壬癸。

素问曰。

肝者。

魂之所居。

阴中之小阳。

故通春气。

心者。

生之本。

神之所处为阳。

中之大阳。

故通夏气。

脾者。

仓廪之本。

名曰兴化。

能化糟粕。

转味。

出入至阴之类。

故通土气。

肺者。

气之本。

魄之所处。

阳中之少阴。

故通秋气。

肾者。

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所处。

阴中之太阴。

故通冬气。

又云。

春无食肝。

夏无食心。

季夏无食脾。

秋无食肺。

冬无食肾。

周礼。

疾医掌养万人之疾病者。

以肝为木。

心为火。

脾为土。

肺为金。

肾为水。

则疾多瘳。

反其术。

则死。

月令。

中溜之礼。

以阴阳遂退为次。

白虎通及素问。

医治之书。

用行实为验。

故其所配是也。

白虎通又云。

木所以浮。

金所以沈者何。

子生于母义。

肝以沈。

肺以浮何。

有知者尊其母也。

一说云。

甲木畏金。

以乙妻庚。

受庚之化。

木法其本。

直甲故浮。

肝法其化。

直乙故沈。

庚金畏火。

以辛妻丙。

受丙之化。

金法其本。

直庚故沈。

肺法其化。

直辛故浮。

河上公注老子云。

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肾藏精。

脾藏志。

五藏尽伤。

则五神去矣。

道经义云。

魂居肝。

魄在肺。

神处心。

精藏肾。

志托脾。

此与素问同。

魂为木气。

神为火气。

志为土气。

魄为金气。

精为水气。

魂通于目。

神通于舌。

志通于口。

魄通于鼻。

精通于耳。

甲乙经云。

鼻为肺之官。

目为肝之官。

口唇为脾之官。

舌为心之官。

耳为肾之官。

故肺病。

喘息。

鼻张。

肝病。

目闭。

眦青。

脾病。

口唇黄干。

心病。

舌卷短。

颜赤。

肾病。

权与颜黑黄。

耳聋。

此名五官。

相书亦名五候。

以鼻人中为一官。

主心。

余并同。

候者以五藏善恶色出五官。

可占候吉凶也。

鼻人中。

犹是口之分也。

孝经援神契云。

肝仁。

故目视。

肺义。

故鼻候。

心礼。

故耳司。

肾信。

故窍写。

脾智。

故口诲。

元命苞曰。

目。

肝使。

肝气仁而外照。

管子曰。

脾发为鼻。

肝发为目。

肾发为耳。

肺发为口。

心发为下窍。

道家太平经云。

肝神不在。

目无光明。

心神不在。

唇青白。

肺神不在。

鼻不通。

肾神不在。

耳聋。

脾神不在。

舌不知甘味。

又一说云。

目主肝。

耳主肾。

鼻主心。

舌主脾。

口主肺。

肝肾二藏。

诸经并同。

肝主目者。

肝。

木藏也。

木是阳。

东方显明之地。

眼目亦光显照了。

故通乎目。

道家太式经云。

天曰洞视。

主目。

目主肝。

天。

阳也。

肝亦阳。

目精明。

亦阳。

目光显见。

兼有常法。

如日阳精无缺而明也。

肾主耳者。

肾。

水藏。

水。

阴也。

北方阴暗之地。

耳能听声。

声是阴微之象。

故通乎耳。

太式经曰。

地曰洞听。

主耳。

耳主肾。

地。

阴也。

耳法虚。

则纳声。

水主虚。

阴主虚。

阴主幽。

阴声又非恒。

如月盈虚也。

脾心肺三藏及候。

各有异说。

甲乙以鼻应肺。

道家以鼻应心。

管子以鼻应脾。

甲乙应肺者。

鼻以空虚纳气。

肺亦虚而受气。

故也。

道家鼻主心者。

阳也。

老子经云。

天以五行。

气从鼻入。

藏于心。

鼻以空通出入息。

高象天。

故与天通。

而气藏于心也。

管子以脾是土。

鼻在面之中。

故为其候。

甲乙以脾应口。

道家以肺应口。

与管子同。

甲乙以脾应口者。

口是出纳之门。

脾为受盛之所。

口能论说。

脾能消化。

故以相通。

道家以肺应口者。

肺。

金也。

金能断割。

口有牙齿。

亦能决断。

是金象也。

管子之意。

恐亦然也。

甲乙以舌应心。

道家以舌应脾。

管子以心应下窍。

甲乙以舌应心者。

凡资身养命。

莫过五味。

辨了识知。

莫过乎心。

五味之入。

犹舌知之。

万事是非。

犹心鉴之。

心欲有所陈。

舌必言之。

故心应以舌。

道家以舌应脾者。

脾者。

阴也。

老子经云。

地饴人以五味。

从口入。

藏于胃。

舌之所纳。

则有津实。

地体既是质实。

品味皆地所产。

故舌与地通也。

管子心应下窍者。

以心能分别善恶。

故通下窍。

除滓秽也。

五藏候在五官。

口舌二官。

共在一处。

余不共者。

口是脾候。

脾。

土也。

舌是心候。

心。

火也。

共处者。

土寄治于火乡也。

舌在口内者。

火于五行不常见也。

须之则有。

不用则隐。

如舌在口内。

开口卽见。

闭口则藏。

又。

心为身之主。

贵故在内也。

土王四季。

故曰四合也。

甲乙。

素问。

是诊候之书。

故从行实而辨。

道经。

管子。

各以一家之趣。

六府者。

河图云。

肺合大肠。

大肠为传道之府。

心合小肠。

小肠为受盛之府。

肝合胆。

胆为中精之府。

脾合胃。

胃为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孤立。

为中渎之府。

甲乙。

素问。

说同。

大肠为传道之府者。

肺通于鼻。

鼻出入气。

大肠。

传道五谷气之道。

故为其府。

小肠为受盛之府者。

心通于舌。

舌进五味。

小肠纳之。

故为受盛之府也。

胆为中精府者。

肝通于目。

目是精明之物。

又精神之主。

故曰。

为中精府也。

胃为五谷府者。

脾通于口。

口入五谷。

而胃受之。

故为其府。

膀胱为津液之府者。

肾是水藏。

膀胱空虚受水。

水清气则为津液。

浊气则为涕唾。

故以为其府。

三焦为中渎府者。

五藏各合一府。

三焦独无所合。

故曰孤立。

处五藏之中。

通上下行气。

故为中渎府也。

五藏而有六府。

亦如六气因五行生也。

又如五性生六情也。

素问云。

皮应大肠。

其荣毛。

主心。

脉应小肠。

其荣色。

主肾。

筋应胆。

其荣爪。

主肺。

肉应胃。

其荣唇。

主肝。

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

其荣髪。

主脾。

皮应大肠。

其荣毛。

主心者。

心是身之君。

皮是身之城郭。

毛是身之羽卫。

大肠是气之道路也。

故并相通。

心是火藏。

大肠是金府。

故以配焉。

丙辛之所主也。

脉应小肠。

其荣色。

主肾者。

肾。

水也。

脉是血之沟渠。

通流水。

气色是人之光采。

血气若盛。

则容色壮悦。

血气若衰。

则容颜枯悴。

肾为水藏。

小肠既受盛容着水气。

又是火府。

故以配之。

丁壬所主也。

筋应胆。

其荣爪。

主肺者。

筋是皮内之刚强也。

爪是皮外之刚利也。

肺是金藏。

胆有刚精之性。

又是木府。

故以相配。

乙庚所主也。

肉应胃。

其荣唇。

主肝者。

胃能消化五谷精气为肉。

五谷从口而入。

故荣润在唇。

肝是木之藏。

仁而能生。

胃是土府。

故以相配。

甲己所主也。

腠理毫毛应三焦膀胱。

其荣髪。

主脾者。

毫毛因藉津润。

腠理本自开通。

脾。

受资味之所。

因资味而得津润开通。

因津润开通而生毛发。

书云。

发是血之余。

脾是土之藏。

三焦。

膀胱。

并为水之府。

故以相配。

戊癸所主也。

脾配二府。

余四藏各配一府者。

脾是土藏。

土为君道。

君卽阳也。

阳数一。

故藏不二也。

三焦。

膀胱。

并是水府。

水为臣道。

臣卽阴也。

阴数偶。

故府有二也。

管子曰。

脾生骨。

肾生筋。

肺生革。

心生肉。

肝生爪发。

元命苞云。

肝生筋。

脾生骨者。

脾。

土也。

土能生木。

骨是身之本。

如木立于地上。

能成屋室。

故脾生之。

肾生筋者。

筋是骨之经络。

脉以流注。

筋以相连节。

并通血气。

肾水故生之。

肺生革者。

肺。

金也。

金能裁断。

革亦限断。

故肺生之。

心生肉者。

心。

火也。

肉是身之土地。

故心生之。

肝生爪发者。

肝。

木也。

爪是骨之余。

发是血之余。

皆水木之气。

故肝生之。

元命苞云。

以肝生筋。

亦木气之义。

筋有枝条。

象于木也。

河图云。

仁慈惠施者。

肝之精。

悲哀过度。

则伤肝。

肝伤。

则令目视芒芒。

礼操列真。

心之精。

喜怒激切。

伤心。

心伤。

则疾衵吐逆。

和厚笃信者。

脾之精。

纵逸贪嗜。

则伤脾。

脾伤。

则畜积不化。

致否结之疾。

义惠刚断。

肺之精。

患忧愤勃。

则伤肺。

肺伤。

则致欬逆失音。

智辨谋略。

肾之精。

劳欲愤满。

则伤肾。

肾伤。

则丧精损命。

此岂直违五常而损年命。

亦破六情以亡国家也。

至如桀。

纣两帝。

并贪纵而丧其邦。

梁。

窦二臣。

亦皆奢逸而倾其家。

虽彭子以色延命。

齐王因怒袪病。

如此异辙。

皆有调节之宜。

节之则四大获安。

纵之则五藏成患。

素问云。

肝者。

为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心者。

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脾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肺者。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肾者。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肝者。

为将军之官。

谋虑出者。

木性仁。

仁者必能深思远虑。

恒欲利安万物。

将军为行兵之主。

必以谋虑为先。

故兵书曰。

兵以仁举。

则无不从。

得之以仁分。

则无不从悦。

又曰。

将无谋则士卒忧。

将无虑则士卒去。

故肝为将军。

出谋虑也。

心为主守之官。

神明出者。

火。

南方。

阳光辉。

人君之象。

神为身之君。

如君南向以治。

易以离为火。

居太阳之位。

人君之象。

人之运动。

情性之作。

莫不由心。

故为主守之官。

神明所出也。

脾为仓廪之官。

五味出者。

万物生则出土。

死亦归之。

五谷之入。

脾以受之。

故五味之出。

亦由于此也。

肺为相傅之官。

治节出者。

金能裁断。

相傅之任。

明于治道。

上下顺教。

皆有礼节。

肺于五藏。

亦治节所生。

乐纬云。

商者。

章也。

臣章明君德。

以齐上下。

相傅贤所由也。

肾为作强之官。

伎巧出者。

水性是智。

智必多能。

故有伎巧。

功则自强不息也。

八十一问曰。

藏各有一。

肾独两者。

何也。

左者肾。

右者命门。

命门者。

精神之所会也。

河图云。

肝心出左。

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

并出尺部。

此脉候也。

问曰。

前解云。

肾阴故双。

今言左肾右命门。

此岂不自乖张乎。

答曰。

命门与肾。

名异形同。

水藏则体质不殊。

故双。

主阴数。

为名。

则左右两别。

故各有所主。

犹如三焦。

膀胱。

俱是水府。

不妨两号。

老子经及素问云。

心藏神者。

神以神明照了为义。

言心能明了万事。

神是身之君。

象火。

已如前解。

肾藏精者。

精以精灵叡智为称。

亦是精智气。

肾水智巧。

故精藏焉。

脾藏志者。

脾土主总四行。

多所趣向。

志以心愿趣向为目。

故藏于脾。

肝藏魂者。

魂以运动为名。

肝是少阳。

阳性运动。

木性仁。

故魂亦主善。

故藏于肝焉。

肺藏魄者。

魄以相着为名。

肺为少阴。

阴性恬静。

金主杀。

魄又主恶。

故以藏之。

五藏所主。

乃以神。

精。

志。

魂。

魄五种。

就阴阳论。

唯有二别。

阳曰魂。

阴曰魄。

河上公章句云。

五气清微。

为精神。

听明。

音声。

五性。

其鬼曰魂。

魂者。

雄也。

主出入于鼻。

与天通。

五味浊溽。

为形骸。

骨肉。

血脉。

六情。

其鬼曰魄。

魄者。

雌也。

出入于口。

与地通。

家语曰。

宰我问孔子曰。

闻鬼神之名。

而不知其所谓。

孔子曰。

人生有气。

魂气者。

神之盛也。

魄气者。

鬼之盛也。

人生有死。

死必归土。

此谓之鬼。

魂气归乎天。

此谓之神。

合鬼与神而享之。

教之至也。

骨肉毙乎下。

化为野土。

其气发扬乎上。

此神之着也。

圣人因人物之情。

而明命鬼神。

以为民。

则燔燎膻芗。

所以报气也。

荐黍稷。

修肺肝。

加以郁畅。

所以报魄也。

汉书。

五行志云。

人命终而形藏。

精神散越。

圣人为之宗庙。

以收魂气。

春秋祭祀。

以修孝道。

尸子曰。

鬼。

归也。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淮南子曰。

人精神者。

天之有也。

骸骨者。

地之有也。

精气入其门。

而骸骨反其根。

又云。

天气为魂。

地气为魄。

礼记郊特牲云。

凡祭慎诸此。

魂气归乎天。

形魄归乎地。

故祭求诸阴阳之义。

故气之清者曰神。

卽阳魂也。

气之浊者曰鬼。

卽阴魄也。

延陵季子。

葬其子于嬴博之间云。

骨肉归乎土。

命也。

魂气无不之。

越记云。

王问范子曰。

寡人闻失其魂魄者死。

得其魂魄者生也。

物皆有之。

将人乎。

范蠡对曰。

魄者。

囊也。

魂者。

生气之源。

又云。

魂者。

生气之精。

魄者。

死气之舍。

韩诗云。

溱洧有二水。

三月上巳。

郑国常于此水上招魂续魄。

左傅。

昭二十五年。

宋公燕。

使叔孙昭子右坐。

语相泣。

乐祁子曰。

今君与叔孙皆死乎。

心之精爽。

是谓魂魄。

魂魄去之。

何以能久。

此并明人身有魂魄二别。

老子经云。

魂藏肝。

魄藏肺者。

魂既属天。

天气为阳。

阳主善。

尚左。

居肝。

在东方。

木位。

魄既属地。

地气为阴。

阴主恶。

尚右。

故居肺。

在西方。

金位。

老子云。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亦云。

五气藏于心。

五味藏于胃者。

此论气。

则是阳。

以藏受之。

心为火藏。

阳气所处。

味则是阴。

以府受之。

胃为五谷之府。

味之所处。

心主精神。

胃主受纳。

不乖魂魄阴阳之理。

又云。

魂有三。

魄有七者。

阳数奇。

阴数偶。

奇数始于一。

一则元气。

魂虽是阳。

非曰始元。

一后次三。

故魂数三。

又云。

因天地二气合而生人。

人又一气。

三材各一气。

故魂有三。

阴数二。

二亦阴之始。

魄虽是阴。

又非元始。

次二后四。

阴不孤立。

必资于阳。

就魂之三。

合而成七。

又一解云。

魂在东方。

取震数三。

魄居西方。

取兑数七。

三魂七魄。

合而为十。

是应天五行。

地五行。

两五合为十。

共成人也。

五是天五气。

地五味也。

春秋纬云。

人感十而生。

故十月方生也。

又云。

魂有五。

魄有六者。

此乃道家三皇经。

以五藏神为五魂。

六府神为六魄。

此亦五行六气之义也。

魂魄。

人之本。

既配府藏。

故释之。

甲乙云。

魂属精。

魄属神。

第五 论五常

五常者。

仁。

义。

礼。

智。

信也。

行之终久。

恒不可阙。

故名为常。

亦云五德。

以此常行。

能成其德。

故云五德。

而此五德。

配于五行。

郑玄注礼记中庸篇云。

木神则仁。

金神则义。

火神则礼。

水神则信。

土神则智。

诗纬等说亦同。

毛公传说及京房等说。

皆以土为信。

水为智。

汉书。

天文志云。

岁星于人。

五常。

仁也。

五事。

貌也。

仁亏貌失。

逆春令。

伤木气。

罚见岁星。

荧惑于人。

五常。

礼也。

五事。

视也。

礼亏视失。

逆夏令。

伤火气。

罚见荧惑。

太白于人。

五常。

义也。

五事。

言也。

义亏言失。

逆秋令。

伤金气。

罚见太白。

辰星于人。

五常。

智也。

五事。

听也。

智亏听失。

逆冬令。

伤水气。

罚见辰星。

镇星于人。

五常。

信也。

五事。

思也。

仁义礼智。

以信为主。

貌言视听。

以思为正。

四事皆失。

镇星乃为之动。

按毛公及京房。

汉史。

皆以土为信。

可谓其当所以然者。

夫五常之义。

仁者以恻隐为体。

博施以为用。

礼者以分别为体。

践法以为用。

智者以了智为体。

明睿以为用。

义者以合义为体。

裁断以为用。

信者以不欺为体。

附实以为用。

其于五行。

则木有覆冒滋繁。

是其恻隐博施也。

火有灭暗昭明。

是其分别践法也。

水有含润流通。

是其了智明睿也。

金有坚刚利刃。

是其合义裁断也。

土有持载含容。

以时生万物。

是其附实不欺也。

郑玄及诗纬。

以土为智者。

以能了万事。

莫过于智。

能生万物。

莫过于土。

故以为智。

水为信者。

水之有潮。

依期而至。

故以水为信。

此理寘证狭。

于义乖也。

其于五经。

则仁以配易。

其位东方。

礼以配火。

其位南方。

义以配传。

其位西方。

智以配诗。

其位北方。

信以配尚书。

其位中央。

易配东方仁者。

易是创制之书。

包括万有。

有变易之义。

东方。

四时之始。

仁化能生。

易故就新。

又帝出震始作八卦。

故以配仁。

礼配南方者。

礼能齐上下之法。

别贵贱之差。

君臣父子。

莫不以礼节之。

如火能成就五味。

明照万物。

故以南方配礼。

传配西方义者。

春秋是鲁史。

褒贬得失。

是时。

王道既衰。

诸侯力争。

战伐之事。

靡不书之。

合义者褒。

失德者贬。

如金以义断。

裁制万物。

故以配义。

诗配北方智者。

诗言其志。

以为风刺。

有阴微之辞。

和润人情。

动鬼神。

感天地。

以善恶之事。

吟咏于声乐。

使闻者有益于行。

作者无咎于身。

如水潜流。

无所不润。

故以智配。

尚书配中央信者。

此是上古之书。

传述帝王之言。

信誓之事。

靡不存焉。

可宗尚。

故如土有信。

以时生物。

四时所宗。

故以信配。

经。

卽常也。

亦云由也。

亦云法也。

述经由事。

故云由也。

理可法则。

故云法也。

常为训典。

故卽常也。

然经体既为常法。

其当体各备五常。

事有所专。

但以一方为主。

未论文义。

故不备说。

五常之行。

由经而明。

故以配释。

第六 论五事

五事者。

尚书洪范云。

敬用五事。

盖以人事配五行也。

一曰貌。

以配木。

二曰言。

以配金。

三曰视。

以配火。

四曰听。

以配水。

五曰思。

以配土。

尙书洪范曰。

貌曰恭。

言曰从。

视曰明。

听曰聪。

思曰叡。

恭作肃。

从作乿。

明作哲。

聪作谋。

叡作圣。

貌曰恭者。

天子之恭曰穆穆。

上恭肃则下敬矣。

孔子曰。

其行己也恭。

其事上也敬。

又曰。

在体曰恭。

加于人。

施于事。

曰敬。

貌之不恭。

是谓不肃。

肃。

敬也。

夫洪范所陈五事。

貌为首者。

于易。

貌为震。

震为木。

木可观也。

故经列三德。

而服为其上。

诗云。

敬慎威仪。

惟人之则。

有威而可畏。

谓之威。

有仪而可象。

谓之仪。

君有威仪。

其臣畏而爱之。

则而象之。

故能长有其国。

臣有威仪。

故能长守其职。

君子在位可畏。

施舍可爱。

进退可度。

周旋可则。

容止可观。

作事可法。

德行可象。

声气可乐。

动作有文。

言语有章。

以临其下。

谓之威仪。

孔子曰。

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

俨然人望而畏之。

不亦威而不猛。

又曰。

不严以莅之。

则人不敬。

故失威仪之节。

怠慢骄恣。

谓之狂。

狂则下不肃矣。

下不敬。

则上无威。

夫不敬其君。

不从其政。

则阴气胜。

阴气胜。

则水象至。

故曰。

厥罚常雨。

雨。

则饥寒至。

饥寒至。

则上下不相信。

大臣奸轨。

民为寇盗。

民多被刑。

则其服妖。

服妖者。

轻刚漂泆。

暴慢之服。

以象风气之化也。

言者。

于易之道曰兑。

兑曰口。

言之象。

人君言出令行。

则从。

故易曰。

悦以使民。

民忘其劳。

悦以犯难。

民忘其死。

是以明君薄敛而厚禄。

赏宜从重。

罚宜从轻。

则顺民心。

故其教不肃而成。

其政不严而治。

此得民心。

民心得。

则众归之。

众归之。

则民死没且不忘之。

况乎从其令也。

若君失众心。

政令不从。

亢阳自消。

群阴不附。

而下畏君之重刑。

则阳气胜。

阳气胜则旱。

故曰。

厥罚常昫。

常昫。

则饥贫。

饥贫。

不足。

不足。

不敢正言。

则先发于歌谣之口也。

气逆则恶言至。

虫蝗生。

皆口事也。

视者。

南方目之象。

视曰明。

明以知人为本。

于易为离。

离为火。

为目。

夫视不明。

微弱不知所信。

必长伺党仇亲同类。

如此。

贤者不进。

贤者不进。

则不肖者不退。

不肖者不退。

则犯上者不诛。

无罪者横罚。

百职废坏。

庶事滞塞。

教政舒缓。

故曰。

厥罚常燠。

燠则冬气泄。

冬气泄。

则不塞。

春夏气错。

疾疫起矣。

犯上者不诛。

则草犯霜而不死。

贪取百姓之财。

则蝗螟亦食人之食矣。

此皆视之所象也。

听者在耳。

耳者。

于易坎也。

古者圣王有进善之旌。

敢谏之鼓。

谋于蒭荛。

所以博延而广听也。

人君不好谋。

则下莫敢言。

下莫敢言。

则上无所闻。

上无所闻。

则不听。

不听者。

由不谋政事。

故曰。

不听。

无所闻知庶事。

拥屈怨在心口。

喜怒不节。

故曰急也。

夫寒者急物。

冬物皆枯急。

枯急。

故曰厥罚常寒。

常寒。

则不生百谷。

不生百谷。

则民贫穷矣。

故妖生于耳。

以类相动。

则有鼓妖。

声音之类。

坎为彘。

耳气伤。

有彘祸。

水色黑。

有黑交。

此皆听也。

思者。

心为五事之主。

犹土体为五行主也。

于易为坤。

八正之气。

亦起于八风。

风者。

四时之主。

思心得。

谓之容。

容者。

能容畜臣子。

故谓之圣也。

思心不得。

四者皆失。

则不能容畜臣子。

故曰。

思心不容。

是谓不圣。

过在靪乱失纪。

故风者。

于易巽也。

在三月。

四月。

纯阳。

而治于阳。

则为阴。

于阴。

则为阳。

大臣之象。

君既靪乱。

则大臣专恣。

大臣专恣。

而阴气盛。

阴气盛。

则应。

故厥罚常风。

阴气多者。

阴而不雨。

其甚也。

常阴。

暗者。

苞承于心。

心气伤。

则为暗妖。

易曰。

坤为牛。

坤土也。

土气伤。

则牛多死。

又曰。

土为内事。

内事乱。

则有华孽。

此皆思之事也。

五事所感。

其例甚多。

略举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