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公笃相法》卷十
《公笃相法》卷十相法解释说公笃曰。
相法一术。
由来久矣。
溯其源流。
盖始于伏义氏画卦。
龙马负河图洛书之时。
辨明阴阳二气之始。
又得洛水之龟。
布成方位之形。
故初名曰龟监。
盖由此而得名也。
夫以天地阴阳。
五行八卦。
即有立象。
然后内配以五脏六腑。
象名立义。
故外配以五官五岳。
六曜四渎。
各有系统矣。
先论形质之生克。
次论气色之制化。
则吉凶祸福之机。
自有一定攸归矣。
至轩辕氏时。
有臣名曰风后氏者。
因彩禽衔书于碧云之中。
则用先天流行。
后天定位。
而发挥议论。
以立吉凶祸福之定法。
其风监之名。
实肇于此。
盖风后氏。
所监定之意也。
至于尧舜禹汤文武。
相继而传。
以及专司其事。
而为国家大用。
盖上以承圣君之德。
下以择贤臣之才也。
故西东周时。
相法最盛行。
凡诸侯大臣。
以及有大志者。
必聘风监之专门人材。
以济其用。
而为趋吉避凶之准绳。
欲进欲退之决心。
当时相法种类颇多。
而各有秘诀。
以立门户也。
其秘诀之传授虽不同。
其应征事实则一也。
富贵之分。
贫贱之别。
兴衰之数。
实由于此也。
故晋国大饥而多盗。
则聘专门能识盗者之却雍。
而取决以捕之。
吴国之平乱。
则聘唐举。
以求治国人材。
而勷助之。
赵民之抚恤。
荀子知其必昌。
智氏之智瑶。
稀疵知其必败。
以及楚之斗越椒。
而有蒵氏如其赤族。
先改姓氏以避之。
越王之勾践。
范蠡知其寡恩。
浪游五湖以去之。
此皆相法之有益于人。
而为趋吉避凶之铁证也。
夫人之涉身处世。
吉凶祸福之机。
处处皆是。
或发生意外于目前。
或种因伏危于将来。
连带危险。
交际遗累。
在在所不能免。
苟能深求相法之原理。
自可避免一切。
当然无蹈祸之事实。
而享受终身之平安矣。
由此观之。
则相法之有益于人者大矣。
故古圣先贤。
有游于艺之说。
其哲人君子。
莫不精深考究各术。
以为平生之用也。
余考相法。
自秦氐火焚以后。
世无全本。
知之者益少矣。
六朝时达摩初次入中国。
尚未传出相法一书。
故汉唐虽有谈相法之人。
而无专书可稽考也。
当汉时有许负之相曹操。
管骆之相何宴。
虽有气魄之为法。
神血之为论。
其法皆秘而不宣。
不得其传焉。
唐代则有一行禅师。
为风监之专家。
并无一字留传后世。
惟李淳风。
有一掌之白鹤相法。
出而问世。
然不过残篇。
及一偏之小术。
研究之过程。
而非相法之纲领。
不足为用也明矣。
五代时。
达摩复入中国。
始传五来相法五篇与麻衣。
此正受之相法道统。
即中兴相法之祖师也。
其五来相法。
分形质精神。
声音气色。
纹络筋骨。
皆有备载也。
其中文简意深。
包罗万象。
变化无穷。
皆有独到之处。
为各家相法所不能及也。
而人事皆详言包括无遗。
惜乎无变法。
而无天道厚薄之分。
时势盛衰之论。
乃五来相法之缺点。
此其解释之一也。
麻衣为五代时人。
受业于达摩。
而为相法正宗。
当时出仕为麻衣县令。
其书在任而成。
有石室赋。
金锁赋。
银匙歌。
三章。
以县邑为名。
故曰麻衣相法。
而不传其姓氏也。
余考麻衣县之地形。
即今之湖北麻城。
为五代时之麻衣。
其书成后。
挂冠归隐而去。
不知所终。
有称为仙翁者非也。
余考麻衣相法。
金锁赋。
石室赋。
银匙歌三篇。
为其真本。
其他各图各论。
皆系后人伪造。
而附会其说也。
余考其部位图说。
而错讹移动之处颇多。
或为当时未经考证耶。
抑为后人翻印改移耶。
按相法部位。
有一定标准。
而风监学说。
用全力研究者颇少。
以致二千年来。
未明真象。
后人多以不验罪之。
盖非其原意也。
余考麻衣相法。
有法理兼并而用之。
此其一线之短。
余窥其意。
恐为后人驳议耳。
大凡术艺。
皆言其法。
而不拘其理可也。
盖理有定理。
法无定法。
理法二字不能完全通过也。
故理由为言谈之外表。
事实多不验。
言法而有诀窍。
事实多应征。
故麻衣之理法兼用。
不如达摩之直接了当。
开门见山。
然尚无异端之邪说。
故为正宗。
此其解释之二也。
水镜相法一书。
又出于达摩麻衣之后。
余考水镜为季汉时人。
但不知何人冒名捏词。
自成一家学说也。
余考水镜。
在季汉时代。
与庞靖侯。
诸葛武侯为至友。
其人博学多才艺隐居不佳。
荐卧龙凤雏者。
水镜也。
足见其为当时名士。
贤哲知机者流。
其书偏于引古为证。
余考此为其书之纲领也。
其中有关张赵云马超等。
尚为汉代同时之人物。
引证可也。
又引证唐代人物。
如李太白。
哥舒翰。
郭汾阳。
娄师德。
卢杞等。
则先后相差数百年矣。
此何由而知其详细也。
当然不是汉水镜之法也一。
又引证宋代之赵普。
曹彬。
吕蒙正。
吕夷简。
及王安石等。
则先后相差将近千年。
此何由而知其详细也。
当然不是汉水镜之法也二。
以时代考之。
此书当出于宋后。
及元明时所出之书也。
以此证之。
其书谬点颇多。
其人既系汉代。
其说又兼并唐宋。
是为后人欺世之书可也。
况古今之文化风俗各有不同。
国家法律政治各有所异。
人民之脑筋思想各有革新。
事实之衣冠典礼各有改变。
此何能以一而证其百也。
又如清代之法律政治。
事业交际。
与民国之法律政治。
事业交际。
相隔悬殊。
先后不过二十年。
其风俗文化。
人物事实。
革旧维新。
变幻不常。
各适其宜而改更之。
尚无一定之法以为用。
何况事隔数百年数千年。
可作一定之铁证乎。
此为水镜相法之缺点。
勿论其真伪。
此其解释之三也。
希夷姓陈。
名博字图南。
为宋初时人。
而受业于麻衣。
作有心相篇一章。
多系因果学说。
善恶关键。
故其开始有相由心变四字为纲领。
关于人伦风化之处尤多。
以道德仁义为根据。
以礼义廉耻为辅佐。
故其心善者。
虽处于四面楚歌。
而祸可变为福。
心恶者。
虽一呼百诺。
而福可变为祸。
其原意在宗老子之祸福无门。
为人自招之句也。
其理由则十分充足。
而事实则万分相反。
盖人种前世之因。
结今生之果。
今生之种因。
又结来生之果。
善有善因。
而今生应作几许善也。
则有作善之时机以为用。
而为善之事实也。
恶有恶因。
而今生应作几许恶也。
则有作恶之时机以为用。
而为恶之事实也。
夫善莫大于救人性命。
全人节操。
顾全人之名誉。
如上例三等。
可谓心德。
其他一切施济。
不过些须功德而已。
诚能尽其力量。
而作全命全节全名之事实。
可以救正人心。
保持风化。
挽一切浩劫矣。
设有人立志为善。
时刻不忘其侧隐之心。
如无前生之种善因为用。
则无今生之善果机会也。
假定救人性命为一大善。
必无性命可救之事实。
或无救人性命之能力。
亦无节操可全之事实。
必无保全节操之能力。
或为全节善言之不听。
亦无名誉可全之事件。
或为保全名誉之弥张。
如作一举一动之善事成功。
皆有前生善因而为用。
则有际遇之可能。
事实之恰当。
智力之能达到。
而成全其心德也。
设有人厌世而动恶念。
立志而动杀机时刻注意。
尽量为之。
如无前生之种恶因以为用。
必无性命可伤之恶果机会也。
或无伤人性命之权力。
亦无伤人性命之事实。
假定冒险而强行杀人之事。
则有先后时间错过也。
亦无破坏节操之时机。
或为诱人邪淫之不遂。
或为有邪淫之可能。
而临时发生障碍也。
亦无破坏名誉之事实。
或为破坏其人。
而其名誉愈褒扬也。
故有本身为善立功。
而美报于子孙者。
亦有本身为恶丧德。
而恶报于妻妾子女者。
此为非近因近果者明矣。
此希夷言心不言相之一大谬点。
此为解释之四也。
按袁柳庄。
为明代之永乐时人。
着有柳庄相法一书。
出而问世。
盖袁柳庄为北方人。
永乐镇北平时。
相见大悦。
遂尊为国师。
最可恨者。
即故意颠倒部位。
而指为秘诀心法也。
其法偏于地形。
仅以东北隅之方位为一定论。
所见不广。
误人尤深。
其人偏于见解。
而好奇谈。
其知而言之耶。
亦不知而言之耶。
如注解达摩之五露亦超群之句。
而麻衣亦言五露为最贵。
作非常之事业。
以成千古之盛名。
但达摩麻衣。
并末指出何种五露也。
而柳庄误会其辞。
直解为五官露也。
中有耳露廓轮。
眉露毫棱。
眼露神光。
鼻露井灶。
口露牙齿也。
盖一露二露。
皆为弱点不吉之相矣。
如五露皆全。
则反为大贵至尊之格局也。
此为离奇之理想。
言论太荒谬何也。
凡耳露廓轮。
幼年刑克父母。
何有栽培之力。
当然无良好教育也。
眉露毫棱。
中年弟兄纷争。
当然有内顾忧。
而失辅助也。
眼露神光。
中多惊险挫折。
恶痛横生。
而为障碍也。
鼻露井灶。
一生财不入库。
穷苦劳碌。
而无立身之地也。
口露牙齿。
一生惹是招非。
皆处嫌疑损失之中也。
据五官有三官露。
已成贫贱至极点之相。
何况五官全露。
而能尊贵超群乎。
盖达摩麻衣。
所谓之五露为最贵者。
乃五岳之露。
而非五官之露也。
露者大也。
故南岳大而为贵寿之品。
土星中岳大。
而为丰富之局。
颏为北岳大。
而为崇厚之禄。
两颧为东西岳大而操纵极重之权。
故孔子五岳朝天。
而为万世师表之圣人。
此五露超群之格是也。
袁柳庄不知何所见而云为五官露也。
又麻衣金锁云。
六害眉心亲义绝之句。
柳庄解为六种害。
其云眉毛间断一害也。
眉毛痚散二害也。
两眉粗浓三害也。
眉起旋螺四害也。
眉头逢冲五害也。
眉乱杂花六害也。
于理想上何尝不通。
于原文上则有错误。
观其亲义绝之说。
而分六种害。
可谓煞费苦心。
而反有损无益。
盖六害者。
六亲之害也。
何为有亲。
何为有义。
此柳庄未解其原文之本意。
徒据奇谈。
以惑人之观听。
其书不足为法也明矣。
据此二者。
可见柳庄之学识。
而四库全书中。
有选载袁柳庄相法一册。
皆永乐赏识。
而高其身价也。
四库全书末选载达摩麻衣者。
际遇不如柳庄。
此其解释之五也。
清初有相理衡真一书。
偏于理说。
其人为书香后裔。
博学多才。
通今达古。
雄辩出奇。
其书以文字为主体。
词藻丰富。
而不注重相法也。
一宗圣贤之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之学说。
一宗仙佛之前因后果。
生死轮回之学理。
其文字理由均充足。
其事实则相违悖而不验。
故相法之精微奥妙。
必加哲学数学以参合之。
兼而用之。
再用全部计算。
而乘除加减之。
当以何阿部为主体。
而得分数若干。
当以何部为辅佐。
而得分数若干。
其加减乘除之计算清楚。
则有一定把握。
此中自有玄妙。
而分出或富或贵。
或贫或贱。
或寿或夭。
或劳或逸矣。
而衡真则以单独部位为定论。
又无轻重之分。
连带之法。
此其缺点也。
又衡真之十字面法。
尤其糊涂不解。
中有日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富。
月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贵。
风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事业。
同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才智。
田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富寿。
目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际遇。
用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盛名。
申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发达。
由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丰隆。
甲字面形。
而主如何之荣显。
某形可发十年。
某形可发十五年。
某形可发二十年。
三十年。
其理由与法。
均为不通。
余考相法各书。
皆末有如此荒谬才说也。
古人论形格。
则有木形瘦长。
金形方正。
水形圆肥。
土形浊厚。
火形尖露。
此五形之大义也。
其中亦有两形相兼。
三形相并。
则分其多少。
而定其主客也。
此为千古不易之定论。
如甲字面形主早发。
而初运二十年为大运。
盖甲字面形。
乃木植兼金之形也。
其形主贵寿。
应削木成器之局。
然尚要考其声音如何。
眉目如何。
精神如何。
土星如何。
水星如何。
然后决其为特等之责。
上等之贵。
或中贵下贵。
及寻常之贵也。
再观其刻下气色如何。
有无特别情形。
及时势之促成。
离奇之遇合也。
万不能以其上方。
而断其贵。
而富寿。
又不能以其下弱。
而断其贱。
而贫夭。
此衡真之大谬也二。
凡五形之质。
皆有贵贱贫富寿夭。
在所得之气正与不正耳。
其主体部位。
与辅佐部位。
合格不合格耳。
何能据一部而论耶。
此其解释之六也。
铁关刀一书。
出于满清时代。
其人大致为医学者流。
并非相法专家也。
其书多以医学为转移。
如云青色发于肝。
赤色发于心。
黄色发于脾。
白色发于肺。
黑色发于肾之类是也。
果如所论。
则红色分五种。
而有红紫赤躁绦之各色也。
何以一心而发五色耶。
即赤色发于心。
而红色躁色。
又发于何处。
其理不通。
其法亦不正。
盖印堂即心之正部。
司空中正。
即名华盖。
乃心包络之正部。
何以红赤躁紫绦之五色。
而不专发于印堂司空中正之部。
而散漫于他部之处尤多。
此文何说也。
凡气色皆为先天之动机。
凡形质皆为后天之华表。
故气色皆根据于先天。
不发于五脏六腑也明矣。
此铁关刀大荒谬之谈也一。
况医家部位。
与相学部位。
相隔悬殊。
其象名立义之处各异。
余考黄帝内经。
与王叔和难经。
以及西医之新法解剖学说。
唐宗海之中西汇通。
专门考验者。
皆云鼻为肺窍。
而五行属金。
又据各家相法。
诸家考正。
皆云鼻为中岳。
五行属土。
究竟金欺土欺。
余考丹经参同契。
金丹真传。
吕祖全集。
三丰全集。
道藏辑要。
皆云鼻为先天之祖气。
即天一生水之肾窍。
五行属水。
此为各据一说。
各有原理。
盖鼻为四窍。
两侧窍由大眼角之内眦。
而入肺管。
此医家之所以为属金也。
身准为全面之中心点。
为五岳之中故曰中岳。
此相法家之所以为属土也。
两直窍上入脑海。
下督脉。
通命门之火。
此丹道家之所以为肾水也。
而铁关刀按部拘泥。
不明其部位之原理。
仅采取皮肤之论。
而为定法。
此铁关刀大荒谬之二。
此其解释之七也。
大清神监一书。
出于满清宫闱。
余考其时。
为康熙之后。
雍乾之时也。
当时为升平盛世。
亦满清极盛之时。
此书为翰林学士。
安居无事。
每以杂艺之学献之。
以承上欢也。
故其书多考正现代人物。
以为标准。
故有历指某尚书之进禄得权。
某侍郎之升迁兼职。
某大臣之黜陟。
某夫人之生子。
某王妃之得宠幸。
圣恩甚隆。
某宗室之晋封爵优恤甚厚。
上自王公大臣。
下至宫娥太监。
皆在考证中。
至于三品以下之中贵下贵常贵。
皆无确实之研究。
下至人民。
以及贫贱寿夭之法理。
均未言及。
亦蹈水镜相法以人为证之故辙也。
加以文字雕琢。
人为现代事实。
此大清神监之缺点也一。
凡相法之重要。
则分其形格之富贵贫贱寿夭。
次言气色。
则分其吉凶祸福也。
其祸福之大小。
则据其人之身分资格。
地位才智而定之。
假如富至十万元。
其损失二千元。
以全体计之。
不过百分之二。
即如此项损失。
有时必现于部位。
有时则轻淡而现之。
如不注意。
则认为平常之色耳。
假如其人仅百元之业。
损失十元。
则为破败之气色。
以全体计之。
则损失十分之一。
即如此项气色。
则必现于部位。
显然可凭也。
故相法测量。
在加减乘除中。
以全部计算可也。
方为合法。
如某部丰隆而奇突。
其运必发达至何程度。
如某部薄削而陷弱。
其运必破败至何程度。
又如眉部清秀修长有势。
则富贵至何等品级。
鼻准丰隆匀厚圆齐。
则富贵至何等程度。
有过之。
有不足。
有虚浮不实。
有暗发不彰。
有先后相反。
内外不合。
故单独一部。
皆不可为定论。
此为大清神监之大荒谬他二。
此其解释之八也。
相法之用神。
应分四大项。
形格为第一。
精神为第二。
气色为第三。
声音为第四。
其他零星小部。
皆包括在形质中。
其纹络筋骨。
又为辅助之小品耳。
皆不足为定论也。
故形质清奇。
应得几许分数。
精神充足。
又应得几许分数。
气色黄紫。
又应得几许分数。
声音宏亮。
又应得几许分数。
如四种中有三种合度。
则如其必发达。
而为特贵。
特富。
特寿矣。
当其时气色润泽黄紫充足。
则发于最短时间。
如气色黯滞枯燥不润。
虽为富格贵格寿格。
而非发达之期。
以期发达于将来。
而以运限为用神可也。
故气色为临时用神。
先天转机。
如形质与精神合度。
其声音不足。
尚不为大碍。
亦为上富上贵上寿也。
如气色黄紫明润而充足。
则发达之时间必久远。
如气色明润轻淡而短小。
则发达之时间亦暂而不久也。
假令形质与声音合度。
而情神不足。
则于富贵。
方可期发。
事业亦能成功。
不过于寿数稍弱耳。
故为中富中贵之例。
亦以气色为发达时间之定论也。
又如精神与声音合度。
而形质不足。
则发达有限。
事业因人而成。
借力而发也。
此为下富下贵之例。
然享大寿也。
又如形质与气色合度。
或声音与精神合度。
或精神与气色合度。
或精神与形质合度。
或声音与形质合度。
此为四种重要关系之中而得二也。
此皆为有富而贵名。
多禄而寿也。
皆作丰衣足食之格局论。
又假定形质平常。
精神平常。
声音平常。
单独气色黄紫明润而充足。
或合五行四时之润泽。
亦为可富可贵可寿可发之局也。
此为暂时发达。
而不持久。
其发达也不大。
或出于异路功名。
或出于离奇遇合。
此为破船遇顺风。
而可航海之法。
其验者颇多也。
据此四者品评。
而为相法之根据。
方是正宗。
其轻重加减法。
为用之处最大。
此为相法之机枢。
至精至微。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合而深思。
加以推想。
自得玄妙之途径。
故不以单独部位为用。
而以形质精神。
声音气色。
加减合论。
以采取之可也。
部位考正法公笃曰。
凡相法之精神。
首重部位。
分析确定。
先知某轻重地位。
次如其关系原理。
然后方有把握。
自能指定标准。
而有一定之判断也。
余考相法部位。
多属不确。
而图式亦混乱不一。
各据一说。
各有所宗也。
惟其名目尚存。
而为古之原名也。
余考秦代以前。
皆属纯一部位。
自秦氐火焚以后。
世无传本。
每有残篇零页。
皆不足为稽考之铁证也。
当五代时。
达摩复入中国。
始传五来相法一书。
此为中兴相法之祖师。
而集各家之大成也。
其部位尚有错误之处。
是否当时未经考证确实。
两宗古之残篇。
或为后人翻印错讹。
随便改移。
徒留其名称也。
此皆两可之疑难点。
而无法稽考也。
故麻衣相法。
所有部位图说。
亦宗达摩。
而错讹之处大同小异。
是否为上叙两点疑难。
不得而知。
柳庄相法。
则称其受秘传。
而故意错其部位。
颠倒运限。
其混淆人听闻乎。
其自矜眩奇乎。
相法部位。
错误于此居大多数。
至于衡真。
则徒据理说。
而不寻其地位。
水镜则拘泥引吉。
而不求其根据。
其大清神监。
铁关刀。
兰陵集。
相法须知等。
各据一说。
自谓心传。
以讹传讹。
而不知孰是孰非。
相法一书。
考究其精微者颇少。
大多数为跑马观花。
任意随谈。
只知有其名称。
而不知有其地位。
至于部位之轻重。
谁为主体。
谁为辅助。
则更茫然而无所宗矣。
余此次注重部位。
先从医学入手。
余考黄帝内经。
中有汉晋文字。
可见其为残篇。
惟针炙大成。
与仲景六经。
较为确实可用。
如王叔和难经。
陈修园。
徐灵胎各书。
部位之系统。
稍有离奇。
又如西医之解剖图说。
唐宗海之中西惟通。
皆不明气化。
所取之部位。
大多数不可为用也。
余考丹经之参同契。
金丹真传。
吕祖全集。
三丰全集。
道藏辑要。
则各有妙蕴。
其中有正系连代系。
应系通过系。
方证实一切部位。
余则注明其部位之轻重关系。
以为千古后之定法。
有志相法者。
容易入手。
而寻正宗门户也。
兹将考证者附后。
医家原有部位图第一图式详解公笃曰。
医家部位。
与相学部位。
互相表里。
盖太素经之脉诀。
中有富贵贫贱寿天之说也。
而名称则各异耳。
按用法各有不同故也。
其内之脉络。
而达于外。
则有正系之脉络。
连带系之脉络。
应系之脉络。
通过系之脉络。
其地位虽异。
其气化则感而遂通也。
此第一图式。
为吾蜀天彭之大医士。
唐宗海先生所考究而监定者。
载于中西滙通全集之中。
并有解剖学说。
分经别络。
详注经络如何也。
其名称是否宗古。
或从新也。
余将其原规定地位及名称。
而参合相学也。
上为阙者。
即两眉之中心。
相法名之曰印堂是也。
盖印堂者。
即全部之主体。
元首之意也。
其名曰阙。
是否帝阙之意。
或金阙之尊称也。
阙之下曰王宫。
即相学之山根是也。
在两目相平之中心。
又名命宫是也。
相法之称山根有两意义。
一为前人之根基。
一为本身之命根。
其名曰王宫。
是否即命宫之意义。
而王宫与阙之义相等。
稍有冲突。
又下之准头名曰明堂。
即相学之中岳又名曰土星是也。
按河洛之数。
五行以土居中宫。
而鼻准在全面部之中心。
故有是名。
余又考八卦九宫之配合。
其中宫号明堂。
此名之曰明堂。
实即中宫之义。
与中岳土星之名相等。
其下名蕃。
在法令纹之下。
即相学之陂池是也。
又近于腮骨。
即相学之下府是也。
其名蕃者。
是否屏蕃之意义也。
两侧曰蔽。
在耳珠之前。
医书有名颊车。
亦有名听宫穴者。
即相学之虎耳金缕之侧是也。
其名曰蔽。
是否障蔽之意义也。
又云五脏居中央。
得其正也。
六辅挟两侧。
得其辅也。
前人以此望其形而察其色。
按其部而诊其脉。
不可不根据此也。
又云阙以上属咽喉。
阙之中属肺部。
阙之下属心部。
此皆内经详载。
医家之定法也。
此为唐宗海之原文。
余考内经无此说。
故上述其研究从新之语。
评论辨明列后。
兹将其五脏六腑之配分录下。
第二图式详解公笃曰。
上文所述第一图式。
略得大体。
兹据医家第二部位图式。
其分配五脏六腑。
为医家各书所载。
而唐宗海先生。
更用西法解剖法。
以证实其部位也。
故中西滙通。
挨次绘图。
详论其如何形质。
而感适于外也。
据云。
两眉之中心。
为肺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印堂是也。
两目相对之中心。
为心部之王系。
即相学之山根是也。
鼻梁之中段。
为肝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年寿是也。
鼻准之尖。
为脾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土星是也。
泪堂之大眼角。
为胆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精舍光殿是也。
鼻窍之两孔。
为胃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兰台廷尉是也。
眼下之横纹。
为小肠之正系。
即相学之三阴蚕囊是也。
颊车之侧为三焦之正系。
即相学之命门虎耳是也。
两耳珠为肾部之正系。
即相学之耳轮是也。
两颧之下。
为大肠之正系。
即相学之法令金缕是也。
两口角为膀胱子宫之王系。
即相学之食仓禄仓是也。
此为医家业经考证。
而为正法之分配也。
再经西医之解剖分配。
大体亦如是。
余考古人之经络分明。
莫过于张仲景之六经法。
及针炙大成之瞳人图。
而与此项部位。
则有异地位而名者。
兹将仲景之六经大体录下。
第三图式详解公笃曰。
医家之书最古。
而最确实者。
莫不以仲景为医中之圣。
盖发明六经。
始由仲景而起也。
按第三图式。
即仲景之六经总图也。
其中分三阳三阴。
以包括五脏六腑也。
故三阳之中甲。
有太阳经。
内属手太阳为应小肠。
足太阳为应膀胱。
此太阳之专司脉络也。
有少阳经。
内属手少阳为应命门。
足少阳为应胆络。
此少阳之专司脉络也。
有阳明经。
内属手阳明为应大肠。
足阳明为应胃络。
此阳明之专司脉络也。
故三阴之中。
有太阴经。
内属手太阴为应肺络。
足太阴为应脾络。
此太阴之专司脉络也。
有少阴经。
内属手少阴为应心络。
足少阴为应肾络。
此少阴之专司脉络也。
有厥阴经。
内属手厥阴为应心包络。
足厥阴为应肝络。
此厥阴之专司脉络也。
古有三焦之说。
而徐灵胎陈修园。
皆勉强说之。
似未详于六经之内也。
唐宗海则指为三焦即连网油。
此解剖之功也。
故论病则有为本经之病。
即指太阳专病或阳明专病也。
又有为两经合病。
即指少阳与阳明同时合病。
或厥阴与少阴同时合病也。
又有此经而现彼经现象。
名曰应病。
即太阳经之病。
而现少阴之现象。
或太阳经之病。
而现阳明之现象也。
盖先天之气。
发于肾部。
故有天一生水之义也。
后天之脉。
资生于胃部。
故有土生万物之义也。
血脉之行。
资生于气息。
故六经可包括全身。
此纲领之法也。
医家六经经脉图图式详解第一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为六经第一图。
即太阳脉络也。
其脉络为大眼角之锐眦越。
由上眼皮之三阳通过。
平横入鬓发。
至耳后之寿骨。
曲绕耳后。
下至耳珠。
近腮肥方犄角处。
曲绕而上。
至颊车上。
即相学之虎耳部位。
此为太阳经之脉络他。
内属则分手太阳。
而应小肠之气也。
足太阳。
而应膀胱之气也。
而太阳有称巨阳者。
盖传经之始。
即由太阳而起故也。
欲求小肠之正系。
及通过系。
欲求膀胱之应系。
及连带系。
当以太阳之脉络为认定也。
图式详解第二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
为六经第二图。
即少阳之脉络也。
其脉络由小眼角之外眦。
为少阳经脉之总管起点处。
从玉堂而入鬓发。
由寿骨之上。
微曲斜而下。
至后颈之发际。
在大椎之上。
医家原名风池穴。
以此为止。
皆属少阳经之脉络也。
内属则分手足二经。
手少阳经。
则为命门之正系。
肾气之连带也。
足少阳经则为胆络之正系。
气化均名少阳。
而统论之也。
欲求命门之正系。
及通过系。
欲求胆络之应系。
及连带系。
当以少阳之脉络为认定也。
图式详解第三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
为六经第三图。
即阳明经之脉络他。
此为阳明经之总管。
上由百会之巅起。
所谓百会者。
即百脉相会之处也。
在顶中陷处。
而有动脉之间是也。
由侧面曲近鬓发而下。
过福堂奸门外颧。
平兰台而至鼻孔止。
即医学之迎香穴是也。
皆阳明经之脉络也。
内属则分手足二经。
其手阳明经。
则为大肠之正系。
足阳明经。
则为胃络之正系。
均名阳明经而统论之也。
盖三阳以阳明经为传经之机枢也。
欲求大肠之正系。
及通过系。
欲求胃络之应系。
及连带系。
当以阳明经为认定也。
图式详解第四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
为六经第四图。
即太阴经之脉络。
此为太阴经之经脉总管也。
由口内之舌部起。
经过相学之地库部位。
下至颏位。
而曲行。
下至喉管侧之小管。
即接入肺管。
此为太阴经之脉络也。
内则分手足。
二经其手太阴经。
为肺络之正系。
关乎肺气也。
足太阴经。
为脾络之正系。
关乎脾气也。
均名太阴经而统论之也。
按三阴以太阴为起。
欲求肺络之正系。
及通过系。
欲求脾络之应系。
及连带系。
当以太阴经为认定也。
圆式详解第五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
为六经第五图。
即少阴经之脉络。
此为少阴经之总管也。
其脉络由眼之鸟珠瞳人起。
平下至三阴蚕囊之中。
斜侧而下过陂池。
而至腮之犄角处。
曲入项部。
而至咽喉止。
此为少阴经之脉络也。
其内则分手足二经。
手少阴经。
为心部之正系。
而关乎心络之气也。
足少阴经。
为肾部之正系。
而关乎肾络之气也。
均名少阴而统论之也。
欲求心络之正系。
及连带系。
欲求肾部之应系。
及通过系。
当以少阴经而认定之也。
图式详解第六公笃曰。
下列之图式。
为六经第六图。
即厥阴经之脉络。
此为厥阴经之总管也。
上由百会之巅起。
百会在顶中陷处有动脉是也。
斜侧由辅角而下。
入眉中。
过三阳入目中。
直穿乌珠而出三阴之下。
至金缕曲绕。
平横入口唇。
而曲下至颡上。
此为厥阴经之脉络也。
内应则分手足二经。
手厥阴经。
为心包络之正系。
足厥阴经。
为肝络之正系。
按三阴以厥阴经为传经之机枢。
欲求心包络之正系。
及连带系。
欲求肝络之应系。
及通过系。
当以厥阴经而为认定也。
新修考正部位第一图新修考正部位第一图公笃曰。
余考医学部位。
以仲景六经为正宗。
又据医学最古之黄帝内经。
及王叔和难经。
又据西医解剖图。
唐宗海之中西滙通。
加以针炙大成之铜人图。
脏腑图。
又由丹经之部位证实。
其正系。
通过系。
应系。
连带系。
凡经络之相通相应。
兹特摘录之。
接头为诸阳之首。
其顶巅名曰百会穴。
即百脉相会之所而得名。
其内即咽喉。
而咽喉分内外管。
其软喉曰咽。
硬喉曰喉。
侧有两小管。
相附而下。
即通肺管。
肺管之间。
名曰层楼。
即丹经所谓十二层楼。
由层楼而下。
即为肺部。
而丹经与医学。
皆谓华盖是也。
由肺而下。
即属心包络。
而丹经所谓护卫是也。
其下则为心部。
而医学则称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心部为全身之关键。
故为元首之君。
前有亶中膈膜。
后有肺络三焦肾络。
右侧有肝胆。
左侧有脾胃。
下两侧有大小肠。
其最下为膀胱子宫谷道是也。
而头面部位。
亦根据脏腑之上下左右。
以分配部位也。
兹将考验证实者。
绘图列后。
以待后之高明。
及艺学家考正而监定耳。
考正部位名称详解公笃曰。
右图为考正新图。
经医学相学数学丹经。
以及生克制化之各书。
考证确实者。
而于医学。
尤有益于参考也。
故将部位绘图详解。
按医学各书。
末有如此明白。
亦无如此指定。
兹将五脏六腑。
分配于面部。
测量地位。
详明关系。
并将证实之点。
补叙明白。
以便诸君予研究也。
按顶巅之陷处。
而有动脉调息。
据医家相学。
皆名曰百会穴。
因百脉交会而得名也。
内属咽喉。
为最高之处。
其部位常有动脉。
故如其为气关也。
而咽喉本为上下流通之地位。
百脉交通之关键。
而气管血管肺管。
皆系于此也。
由发际之火星起。
下至司空止。
此为十二层楼。
丹经原有此项名称。
医家则略而不详。
相学则分天中天庭以及司空三部位也。
发际之两侧曲处。
分为左右祖气。
内系乳部之气也。
上由山林之发际起。
下至边城之中段止。
均为祖气也。
医学无此名称。
余每考其地位之气色。
多于父母宫有关系。
故定其名为祖气也。
中正在印堂之上。
一名曰华盖。
因护卫印堂而得名也。
内应心包络之正系。
印堂在两眉相对之中心。
为全面部之主体。
如一国之元首也。
此部内应于心。
关系最重。
余考印堂之气色。
好则为进官禄而喜庆。
其事业成功。
以亨盛名也。
不好则为危险死亡。
而国亡家破也。
医家则有谓之曰阙者。
又有谓之曰肺者。
是否宫阙之意。
而名之曰阙耶。
或为帝阙之意。
而尊之曰阙耶。
又医学有称肺为华盖者。
而在心部之上。
亦为心之护卫之意而名之耶。
其意虽佳。
其部位则谬。
若以印堂为心部之正系。
则合宜。
若以司空中正为阙为肺亦宜。
以余考之。
则错一大部位。
而正系及连带系皆不通。
其另有解说乎。
抑另有深意乎。
余考肺系之部位。
当在两眉。
故医学有肺张两叶以卫心。
不是由上而卫心也。
余考针炙大成之肺俞穴。
在两肘之扇骨当中。
实从背部而取穴也。
而扇骨与胸部之亶中相平行。
故肺与心高低相等。
此为证据之一。
余考医学有云。
肺为清经之气。
而司呼吸。
内主忧思。
外主皮毛。
盖人有忧思不决。
则伤其肺。
而两眉焦乱。
以形于外。
此之谓愁。
亦应其皮毛之句。
此为证据之二。
故肺为两眉较为合宜。
眉之下。
目之上。
半属肺而半属肝。
即相学之三阳部位也。
此为肝肺相升相降之通过系。
眼之下亦属肝。
即相学之三阴部位也。
此为三阴之枢纽。
而厥阴属肝木故也。
两目亦完全属肝。
而医学则为五脏之五轮说。
又有属肾水居多数之说。
余考瞳撞人一点属肾。
然为子肾也。
其全目皆肝部之正系也。
眉之尾棱角。
即相学之福堂。
其后则名玉堂皆属两腋之正系也。
司空中正故名华盖。
即心之前护卫。
而为心包络之正系。
山根为心之后护卫。
即内属亶中之正系。
而医学一谓之曰心部。
一谓之曰王宫。
似为错误而不宜也。
其考正详解录下篇中。
相学原名。
有名之曰命宫者。
或命宫即王宫耶。
属心之说。
当然不确。
此中疑难。
颇难尽叙。
按眼中之乌珠。
内有瞳人本属子肾。
医学则通称瞳人属肾。
其相差亦远。
盖子肾与母贤有区别也。
大眼角之内眦。
以及中勾陈。
则为肺管之通过系也。
小眼角之外眦。
奸门鱼尾则为两脇之应系也。
命门则为母肾之正系。
医学有名听宫穴是也。
前图何以称为三焦之地。
耳珠本为脊连肾系之连带系。
何以称为肾部之地。
可见其自相矛盾。
兹特正之。
年寿为疾厄官之专部。
内为胆腑之正系。
而医学则配之以肝脏。
其事实颇不合宜。
按肝为两目。
以及目之上下。
皆属肝脏之正系。
故医学治目病。
用平肝痚肝泄肝三法。
另有补肾一法。
亦以肝木为肾水之子。
肝为刚脏。
有泄无补。
故有虚则补其母之法。
此其一铁证也。
何得在鼻梁之中干。
此医家之误也。
盖胆腑为水火之腑。
消化之机。
有水有火。
方能消化饮食。
故居于脾脏之上。
当然确实。
何得分配于泪堂下勾陈之侧耶。
其意义安在。
又准头为土星。
当然为脾脏之正系。
而为分清别浊之枢纽。
兰台廷尉。
本属膈膜之连带系。
以障医邪秽也。
而医学则称准头为脾脏。
兰台廷尉为胃腑。
余考胃腑。
属人中之部。
人中为沟洫通达之地。
胃为仓皊之官。
人中通达四渎。
颇占重要地位。
胃腑为人之谷气。
此弱必病。
仓皊之停聚不足也。
此闭必死。
仓廪之空乏无用也。
余考人中青黑。
每应胃气痛之暴病人之将死。
又每见人中必缩而黑。
亦腐重要之俯。
以人中而合胃系。
确而且实也。
又以疾厄。
及其他事实证之。
皆屡验不妄。
何得以不关重要之陌台廷尉属胃。
或为脾胃均属土。
而为连带关系耶。
两颧属三焦之应系。
三焦者。
连网油也。
扶助正气。
障翳污秽之重要关系。
故相学名之曰国印。
亦以司重权。
辅正去邪。
而关系重要之义也。
医学列于听宫之肾系。
其三焦与肾相通而配之耶。
或为两相表里而配之耶。
如以两气相通。
同经相表里。
其气化合而论之。
则五脏六腑皆相通。
而五行生化皆相表里。
其理由意义均不通。
而不合宜也。
故部位之脉络。
皆有一定应证。
当然以分经别络。
论系别脉。
则各有专司专系也。
其与听宫无关系明矣。
耳珠为脊连肾系之地。
内属君火相火之火轮也。
故相法名之曰珠轮。
此为肾之通过系。
非肾之正系也。
口为水星。
亦为北岳之地。
内为丹田之正系。
上唇为气海。
关乎人之真气。
即天一生水之先天气也。
下唇为血海。
关乎人之血轮。
即地六成之之后天质也。
统名之曰丹田。
余考女子血弱。
而有内病者。
其唇白枯不华也。
男子气弱而有痼疾者。
其唇惨黯不鲜也。
此为医学中无此论。
而丹经则有之。
余用事实相证。
每见女子之白枯不华。
必有气血痛之病。
重则成疱块症瑕之例。
而无生育。
故女界每月胭脂以涂红其唇者。
盖表示气血充足。
而无病厄。
又旺子女。
而有生育之意也。
兹特注明其为丹田之义。
左口角属大肠之连带系。
右口角属小肠之连带系。
此为盘曲于丹田之左右。
故在两口角也。
而医学则配以法令之处为大肠。
三阴之间为小肠。
更不解其意义云何。
按大小肠。
为最下之部位。
而大肠之下。
即谷道之阑门。
小肠之下。
即膀胱之精道。
又何得在脾胆之上。
而与肝脏相连耶。
以地位者之。
则相差太远。
以事实证之。
则应验不足。
是为解剖家之误会也。
承浆即子宫精道之正系。
相法名之曰承浆者。
谓水最低下之义也。
浆者。
水之浊也。
全身以肾部属水。
水本在下。
而清者上浮。
浊者下坠。
其为水之浊浆者。
当然即为最低下之义耳。
此相法家命名之原意也。
又何得在两口角之部位耶。
两腮为奴仆宫。
本属谷道阑门之应系。
此为出口之部。
故配之以最终点。
余考有花柳病。
而成梅毒疮痘者。
其两腮先起黑影。
或腮陷喉烂。
而声暗哑。
是其证也。
此为余历年考证之确实经络。
而为各部位之专司。
以便明其主要关系也。
方能推其事实。
定其疾厄也。
考正部位气色合解一.百会往大脑与小脑之间。
两相交通之地。
即顶上之巅磺陷处。
有动脉处是也。
为咽喉之正系。
亦为咽喉之应系。
是为诸阳聚会之点。
百脉相交之地。
此为第一之气机。
亦通达之关隘也。
此地有动脉宽六分许。
长一寸余。
其脉动而沽匀。
其人精神强健。
而有生机也。
其脉动而缓急不常。
其人精神亏损。
而有疾厄也。
其脉定而细微。
其人衰弱已极。
而为将死之应候也。
此即下应咽喉。
通达气机者生。
障碍气机者病。
闭塞气机者死之类。
而为明徵之应候也。
故列于最高之巅。
百脉之源也。
余每见医家治危症。
或脱阳症。
先用手术而针炙此穴。
亦即通气机。
而开咽喉之义也。
今更名天大关。
其地宜高耸有骨。
即贵寿之格局也。
宜动脉调匀。
即强健之精神也。
二.发际之火星起。
下即天中。
次即天庭。
又次即司空。
其名曰层楼。
即丹经所谓十二层楼之简名也。
内属大脑海之正部。
为督脉之通过系。
此地关系父母之强弱。
祖业之有无。
又关系其人贤智如何。
愚拙如何。
此为人灵根祖脉。
亦为种因之慧根也。
故发际高者。
其人聪明多才。
而父母无刑伤。
发际低者。
其人粗俗而愚。
或为父母刑伤。
又天庭丰隆。
凸突者。
必为贵裔。
而有前业。
亦主本身贵名。
而有惊人事业也。
天庭削弱凹陷者。
必为平常之家。
前业萧条。
亦主本身贫贱。
而有劳苦度日也。
故相法家名之曰。
高广学堂。
如层楼有黄紫明润之气。
则主升官进职。
常人亦主得财获利。
如有滞黯惨腻之气。
则主孝服。
刑人丁。
及事实失败。
而有忧愁惊恐。
如有赤黑枯惨之杂色。
则主牢狱惊险。
以及其人神经昏愦而乱。
失其常度。
丧其灵智。
或主危险之疾厄。
故层楼之部位。
宜宽阔高突。
凸广有势为合格。
原名层楼。
今更名日祖脉。
即灵根之脉。
元气之义也。
三.两山林在鬓发之大曲处。
如山之林而得名也。
下至福堂骨之上。
内属乳脉之连带系。
其地原名天仓。
关乎祖业之专部。
亦验父母之部位。
凡人于初生。
皆食乳而养成。
而为父母之脉气颇确实。
余考其刑父母宫。
每应孝服之时。
其地有黑云惨黯之滞气。
及孝服哭泣之后。
其气沉滞不散。
有一生尚存者。
有至九年多而方散尽者。
有七年五年三年不等。
而方散完者。
至少亦以一年为标准。
而方散完。
化出明润之气。
盖孝服为人生之第一大事。
古人定礼。
应守三年之孝。
而不问事。
故其气久而不散也。
此地又主天灾之瘟疫流行。
如有黑惨之气色者死。
故达摩名之曰天门麻衣有三天黑黯。
扁鹊难医之句。
即两天门与天庭也。
今更名曰祖气。
所谓祖气者。
因食乳而养生故也。
以祖气名之宜矣。
某地方棱有骨。
则禀受之先天必厚。
所得之产业亦丰。
其地陷弱而痕。
则禀受之先天必薄。
或所受之产业有限。
今分为两段。
鬓至边城之中段。
上半节为祖气。
由边城下至福堂骨。
下半节为天门。
并非天门即祖气也。
四.司空至中正。
在印堂之上。
内属心包络之正系。
本为印堂之护卫部位。
故相学各书。
有华盖之名称。
所谓华盖者。
即护卫印堂君主之本意。
不是医学谓肺为华盖也。
其地丰满凸突。
则君主得贤臣之护卫。
而为有用也。
故为官禄之部位。
所谓司空。
即国家柱石之臣。
六部之官名也。
其地有骨高耸。
直者。
为玉柱骨。
横者。
为华盖骨。
皆为大贵之格局。
而有惊人伟大之事业也。
其地陷痕削弱。
则无贤良柱石之臣。
以护徫其君主。
前业见挫折。
离乡而劳碌。
无贵名之可能也。
如此地有黄紫明润之色。
主升迁进职。
获功得名。
而有委任至。
常人亦主进财得利。
及得喜庆之音信也。
如有赤黑枯惨之色。
主罢官去职。
牢狱拘留。
而受处罚之兆。
常人亦主挫折失败。
官讼牵连。
是非连累。
其最轻者。
主胀满痞塞之疾。
如人君之失辅。
而反受谗俛之蒙蔽也。
原名华盖。
令则更名曰前卫。
即护卫之义而名之也。
五.印堂在两相对之中心点。
是为全面部之君主。
故号元首。
以全面部测之。
则居全部之中上地位。
其地有骨高起。
上耸。
即玉柱骨之连带。
有骨横过。
而至眉尾之福堂。
名曰金城骨。
皆主大贵之格局也。
即金城汤池。
而为帝王建都之所。
故名金城骨也。
内属心部之正系。
为全身之主宰。
故医学曰。
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其地以开阔方楞。
丰隆高突为贵。
如创业贤明之君。
其地以窄弱陷痕为贱。
如失业昏愦之君。
如有悬针。
主凶死。
及刑人丁。
如有纹痕。
主破败刑伤。
及劳碌。
故达摩云。
印堂光明眉不锁。
三十功名可。
余考印堂黄紫明润。
主进权升官。
常人则主喜庆进财。
其他如有红赤黑黯各气色。
皆主国亡家破。
飞灾横祸。
立见死亡也。
其轻者。
亦主牢狱枷锁。
损人破财。
忧愁疾苦之类也。
如有浮腻青滞之色。
则主冷退惊疑。
及最不满意之事。
或失权罢职。
连带遗累之患也。
今更名曰元首。
即外应君主之尊也。
又名曰灵合。
即内应于心之义也。
六.两眉为文采之官。
内属肺脏之正系。
肺主忧思。
故有不遂之事。
先见于眉。
而两眉焦乱。
谓之愁眉是也。
医学又有肺属皮毛之说。
眉为毛属。
是肺之正系。
故医学又名曰华盖。
盖形象卫心之义。
余考肺张两叶以卫心。
针炙大成铜人图之肺俞穴。
在两肘之扇骨中。
可见与亶中系平行式。
此其为肺系之铁证。
不如心包络之为华盖。
较确实也。
故相学有问名在眉客说。
凡人深思不决。
则皱眉不展。
此地以修长清秀。
上竪有威为贵名。
多辅佐而有权。
及有特智英明。
不学而成。
如短促粗浊。
焦乱浓俗。
主劳碌失辅。
而多贫贱。
及愚拙不堪。
反覆无成。
其下之三阳。
则为肺肝相连之系。
每有喜怒之事。
多见于眉目之间。
故为文采之官。
礼义出焉。
凡有肺病者。
其眉枯燥而无润色。
今更名曰辅弼。
即左辅右弼之义。
因接近印堂而名之也。
七.眉尾之棱骨。
为三角形式。
原名丘陵塿墓。
盖陵墓者。
小山之义也。
稍退一线。
即为福堂。
内属两腋之应系。
亦为两腋之连带系。
凡腋毛粗浓而多。
其眉尾亦粗浓而多也。
凡腋毛柔细而少。
其眉尾亦柔细而少也。
故眉尾有病则腋之左右亦有痣。
此上下相应之一铁证也。
其地以高起而有三角棱骨者。
应进外财。
及得流通之财源也。
故西人名之曰蓄财骨。
亦外财库之同一义也。
如陷弱不起。
则主外库无财而不聚也。
此地有黄明紫润之气。
则主外交得利。
而有集思广益。
同舟共济也。
如有青腻之色。
则主忧愁之信至。
亦主小口舌及交际失信。
而不生效。
及事实迟延。
而不结束也。
如有红赤黑黯之气。
则主损失外财。
而有官讼之纠缠。
托人不力之阻碍。
交际生是非。
事实吃暗亏。
亦主痈痕之灾厄。
今更名之曰曲肢。
是为曲折支节之义。
而名之也。
八.三阳在上眼皮之地位。
上半部属肺脏之连带系。
下半部属肝脏之通过系。
故内属肺肝相连之并系。
亦曰相通之应系。
相学原名三阳。
一分左右。
即左为三阳。
右为三阴。
此流之用以推运也。
一分上为三阳。
下为三阴。
此气色之用以定位也。
其地丰满高平者。
主享盛名于当时。
又主寿根。
又主多子女而贵名也。
其地上为肺气。
而司下降。
下为肝气。
而司上升。
一降一升。
阴阳交姤。
盖肺金之气。
而象兑之少女。
肝之木气。
而象震之长男。
此部相连而相交。
故能旺子女也。
其地低窄。
虽贵而无名。
其地陷痕。
子于女虽多而不立。
故医家以肝络为厥阴传阳之机枢也。
其地黄青而润。
主生贵子之喜庆。
是得长男之气色也。
其地紫红而润。
主生贵女之喜庆。
是得中女之气色也。
亦主得名而立善功。
平安而享大寿。
其地浮腻暗枯。
多主忧愁不遂。
结怨招非。
牵制遗累。
多见驳杂之事实也。
其地黑滞如湿灰。
其人主死亡之灾。
故麻衣云。
黑掩三阳。
卢医莫救。
盖水为坎卦。
先天为坤体。
故生我者死气也。
我克者废气也。
此半属肝木之绝而废也。
坤土生金亦死气。
虽有坎水之旺。
而土制之。
是为孤阴。
此半属肺金之绝而孤也。
其地有赤惨之色。
主损人丁。
或主危险惊灾。
重病大败之例。
一为私德丧失。
而种恶因之结仇。
一为飞灾瘟疫。
而塞窍关之危机。
盖因不升不降之障碍。
以应其事实也。
原名三阳。
今更名曰交关。
即上升下降之地。
而交通之义以名之也。
九.山根在两目相对之中心。
鼻部之上接印堂处。
医学有称为心脏者。
有名之曰王宫者。
其分经别络。
颇为不宜。
相学原名曰命宫。
而专司疾厄。
先天之遗传病。
在此部位分别也。
余考内属亶中之连带系。
乃心之后护衙。
非心脏之本系。
又为督脉之通过系。
直达肾络也。
如以之为王宫。
尚可解说。
如以之为心脏。
则完全不符矣。
盖相学命名曰山根。
即人之根基。
而关祖业也。
或人之命根。
而关寿数也。
此地为肾络之通过系。
余考其部位。
气多血少。
凡人之先天禀受弱者。
必见青筋横露以表示之。
则有遗精腰痛骨酸之病以应之。
如人之后天戕贼者。
必见青黑横露以表示之。
亦有精枯冷滑。
脑弱阳萎腰痛智昏之病以应之。
小儿有青黑横于山根。
则有肾气之痛症。
有云蟺气者。
或遗溺之疾厄。
有应惊癵者。
此其先天不足之证。
而失护卫之权也。
此地如高起有骨。
即玉柱骨。
主大贵而寿。
如丰隆上贯。
主享前人遗产丰富。
及有寿徵也。
如陷弱而低。
主前人无遗产。
或为不寿也。
如山根黄明紫润。
有应进田宅。
及本身强健。
一岁平安也。
如有赤黑之气。
主死厄之灾。
如有一点红赤色如豆大。
亦主汤火灾。
或焚毁房屋也。
如有青浮滑腻枯惨各色。
皆主病厄。
不过以何时而现何色。
主何类之病灾也。
今更名曰后卫。
即护卫之义也。
十.两目原名监察官。
内属肝脏之正系。
目者木也。
而肝属木。
即两目之机枢也。
医家有五轮之说。
而根据五脏之系。
似为理说家之理想耳。
盖两目完全属肝系。
肝为刚脏。
有泄无补。
何得称五轮为五脏之系耶。
又何得以两目为五脏之精华耶。
想是八脉系于肝肾之误会耳。
故医学云。
喜则伤心。
怒则伤肝。
忧则伤肺。
思则伤脾。
凡人逢盛怒之下。
与极痛心之时。
可以失明。
而言其两目也。
又医家治目病。
平肝第一法。
痚肝第二法。
泄肝第三法。
此两日为肝系之铁证。
又另立补肾益水之一法。
盖肾为水而肝为木。
水为木之母。
本为水之子。
古人立治疗法。
用处则补其母。
实则泄其子。
肝脏有泄无补。
故用补水以济其木耳。
此两目为肝系之铁证又一也。
余考情欲过度。
其目之神黯而光淡。
尚不至完全毁坏也。
惟癖爱娈童。
其目背光而无形。
减少目力。
亦不至完全毁坏也。
惟盛怒之过度。
伤痛之过余。
则先起血丝而光黯。
次起蒙翳而乌珠坏。
此两目为肝系之铁证第三也。
又八脉系于肝肾。
而为人之总枢纽。
可见其重要也。
故乌珠透黄。
为奇贵之特权。
乌珠玄黄。
为上贵之重权。
眼神清润而充。
亦主英明多才智。
而有贵名之事业也。
故其神忽娈神忽脱神忽退。
神忽定。
皆主凶亡之灾厄也。
原名监察官。
今更名曰机枢。
即因其地位重要。
而有生死关系以名之也。
十一.乌珠之内有瞳人一点。
在灵晶垣之中心。
为子贤之正系。
亦肝肾之连带系。
为人真火真水之源本也。
故修炼家以此为精灵之地。
乃水火既济之处。
而合真气慧剑也。
如炼成方瞳。
则是仙品有道之士也。
本系通膀胱之子肾。
不是督脉之腰肾也。
余考瞳人之部位。
关人贤愚。
及勤慎痚懈之关键。
短见瞳人散大者。
有大志而不勤。
虽博学而不周。
似乎疏懒轻视。
而有偏性之浪漫行为。
其瞳人合度者。
作事有恒。
坚忍耐劳。
勤慎持久。
而有远见之积极进行。
其瞳人缩小而收者。
名曰聚瞳。
余考聚瞳之人。
聪慧异于寻常。
凡读书则过目不忘。
又主有专长之技艺以鸣世。
而享大名也。
或为音乐琴棋书昼。
或为雕篆医卜星相。
皆不学而成。
方是聚瞳。
余屡次试之不妄。
今更名曰天真。
即先天真窍之义而名之也。
十二.大眼角之外眦而外。
名曰中勾陈。
下名曰泪堂。
内属肺管之通过系。
按鼻为四窍。
两直窍上人脑海。
下督脉也。
此即两侧窍。
由大眼角之内眦。
而至会厌。
以合咽喉。
下接肺管也。
此医学家之谓鼻为肺金。
若云。
侧窍通肺则可。
若云。
完全属肺则不可。
其地有青滑浮腻之气。
则为伤阴之病。
而有夜不安眠。
神不守宅。
多梦游而有惊悸不安之象。
失其常度也。
如有红绦浮光。
则有哭泣人丁。
于血统之瓜葛亲戚。
有损伤人口也。
如有黑黯赤滞之气。
则有忧思郁结。
夙怨之顾忌。
嫌疑之是非。
以及作事多挫折反覆。
条约不生效。
而失信守。
遗累既多。
牵制尤大。
故动忧愁思虑。
而不决断。
亦有颠倒错误。
而至危害。
如有黄明紫润之气。
则主人口平安。
事实顺遂。
又无疾厄之纠缠。
又无是非之障碍。
原名中勾陈。
今亦从旧也。
十三.小眼角即鱼尾奸门之部位。
因目尾之交。
而似鱼尾以名也。
内属两脇之连带系。
按目之尾为鱼尾。
即象形取义而名之。
眼眶骨之处为奸门。
即因妻妾而名之。
然皆属妻妾宫之专部也。
亦得肝脏之木气。
肺脏之金气。
长男少女而相化也。
故丹经有云。
金公木母。
两相配合。
以成其乾坤之道。
又云东家之女。
西家之郎。
两相交姤。
以成其阴阳之偶。
肺为金脏。
肝为木脏。
此为肺肝合作之余气。
此属两脇之正气也。
某地以丰满无痕纹为吉。
而得妻妾贤淑。
遵守妇道。
及有操作之可能。
其地破痕。
或纹。
皆主刑克妻妾。
至于刑妻妾之多寡。
则以破痕之浅深。
破纹之长短。
为定论也。
然其纹上仰者。
妻宫偕老而强淑。
又无刑克也。
其纹平冲者。
主刑命妻而续弦。
其纹下反者。
主刑三妻而四配。
如有十字纹。
主生离而再配。
或刑末婚之妻。
可见其为妻妾之专部也。
其地有青浮滑腻之色。
主妻妾忧愁。
性情窄狭。
而有疾病。
如有枯惨绦之色。
主妻族之哭泣。
如有红赤躁之色。
主妻宫有官讼遗累。
及性情偏僻刚躁而急。
以及妯娌不睦而争端。
如有黑黯色。
主妻宫死厄。
次亦妻妾大病也。
其色黄明。
主妻妾平安。
和睦守礼。
而有大喜庆。
必为子星。
其色紫润。
主妻妾亨吉。
贤淑持义。
而有小喜庆。
必为女星。
如其有青有黄。
则有喜庆疾厄夹杂。
或因疾病而化为喜庆也。
如有紫躁红赤枯惨各色。
相聚成斑点。
此为杂花。
则主妻妾邪行淫荡。
丧品私逃之例。
原名鱼尾。
今更名曰元后。
即后妃之义而名之也。
十四.鼻梁之中段原名年寿宫。
又名疾厄宫。
内属胆腑之应证系。
亦为胆腑之相通系。
而医学谓之属肝络。
按肝络属木。
鼻部属土。
本位相差太远。
余考铜人图。
详载于针炙大成中。
谓人身之脏腑。
肝气由左而升。
肺气由右而降。
中医各书皆称左肝右肺也。
又考西医之解剖经络图。
则称肺居于人之左半部。
肝居于人之右半部。
是为左肺右肝也。
余考两说。
皆有至理。
在气化与定位之两点耳。
凡属活人有生气。
则有气轮常环转。
而冲动血轮。
以运用全身也。
其肝之本位虽在右。
而气从左升。
肺之本位虽在左。
而气从右降。
如钟表之针。
其机轮动。
则可左可右也。
凡属人死无生气。
则气轮不环转而停滞。
血轮不运输。
其肝则定位于右。
其肺则定位于左。
不升不降。
如钟表之针。
其机停则不能左右也。
余考黄帝内经。
王叔和难经。
针炙大成。
以及医学各书。
皆言是左肝右肺。
而解剖之地位。
又为左肺右肝。
余思前人立法。
决不至错误而相反至此。
想系气化动机之关系。
此中医之胜过西医处也。
姑无论在左在右。
皆在两侧之傍部。
又何得在鼻梁之中段耶。
余考人之消化饮食。
完全在胆腑之力。
因胆络有水有火故也。
古人认为脾胃消化饮食。
则非事实。
不过为一理想耳。
按脾为分清别浊之煽动机。
而胃为仓皊停聚之过道地。
皆非消化之部。
必藉胆腑之水火力。
方能消化也。
余考已死之人。
其胆汗尚能化五金。
而重量以三钱为标准。
再重则化不完矣。
据此铁证。
则知胆汁之力颇大。
凡人之康强衰弱。
以饮食为定论。
故名疾厄宫也。
其地以匀厚有梁为吉。
平生无病苦。
亦旺人丁之子女也。
如露节。
或直有三曲。
主刑子女。
及挫折失败也。
如露节左右三曲。
主刑子女。
及恶病不寿也。
如年寿有黄紫之气。
则平安而无病苦。
亦主家庭顺遂。
如有青滑黯滞之色。
则主饮食不健。
而有胀瞒痞塞之疾。
如有青腻浮枯之色。
则有水湿上泛。
而现痰饮咳哮之疾。
如有红赤之气一点。
或一缕。
皆主火灾回禄之厄。
如有黑惨之气。
主刑叔伯之冷退。
本身亦主病疾宿病。
如有躁绦之光。
则主温疟瘟疫之湿热症。
医家见年寿发现各色。
有病则指为胃病。
其实即胆病也。
原名年寿及疾厄宫。
今更名曰命关。
即性命关头之义而名之也。
十五.准头原名中岳。
居五岳之中而得名也。
内属脾脏之正系。
五行属土。
而为金气之通过系。
即肺管之出口。
金为土之子。
而相生相依故也。
又为肾水之应证系。
由百会入脑海。
下督脉又因金而生水也。
其地位则完全属土。
故号土星。
土生万物。
是为财源。
此为财星之专部也。
其部位以丰隆圆厚。
耸干匀齐为大富特富。
而连带于贵名也。
其地尖薄陷削。
则财星不足而有挫折失败。
以至困穷也。
故相学以土星为坐守之财库。
土主厚而藏聚也。
盖喜滋润而恶枯燥。
余每见有红赤躁绦。
主破败失业。
及损权利。
而刑人丁之类。
其最轻者。
主痣漏酒病。
及湿气筋骨疼痛。
手足拘擘也。
如有青浮滑腻。
主冷退失财。
忧愁不遂。
如有黑枯黯惨之色。
均为大失败。
如有黄明紫润之气。
主进财进禄。
及有喜庆之事实也。
如有红赤气色发现。
反进财源而大发达。
其人必死。
盖俗谓为棺财运是也。
故俗云火烧中堂。
家破人亡。
其义者何。
按脾为阳土。
以黄明为本位之正色。
赤者火也。
火为土之母。
余考数学。
皆以生我者死为定法。
故土位现红赤色。
为不祥之气色也。
今更名曰宝阙。
因财库之义而名之也。
十六.两鼻孔原名兰台廷尉。
又名井灶。
内属膈膜之连带系。
亦为膈膜之相通系。
膈膜者。
障蔽邪秽之浊气。
保辅其通上利下之部位。
医学配之为胃腑。
似为不宜。
余考医学有云。
凡人之气息。
先天资生于肾。
而始于水也。
后天资生于胃。
而始于士也。
乃重要部位。
何得在两侧之不关紧要之部耶。
按相法以兰台为偏浮财。
游戏财之例。
以廷尉为交际财。
潜伏财之例。
虽属财库。
尚非正当范围也。
故人有不正之思想行为。
不良之饮食异味。
则兰台廷尉。
有黑尘细点凝滞也。
其地以丰厚匀收为吉。
而财星入库。
可守而享受也。
如薄削泄露。
则财星虚浮。
不可守而落空也。
如有纹直破出准头。
主挫折失败。
而有危险之厄。
如左纹破而右不破。
主惊险损失。
而不至己身。
其重者。
不过受伤有残痕耳。
如右纹破而左不破。
主惊恐。
而有小损失。
则更轻一层而应之。
其重者。
不过内无辅助。
外有遗患耳。
此地有黄明紫润之色。
主进偏浮财。
交际财。
以及合谋而有利益。
如有青浮腻滑。
主遗累损失。
牵制无功。
谋略无效。
如有红黑赤黯之色。
皆主损失。
及义不容辞六亲之患。
原名兰台廷尉。
今更名曰宝屏。
一为仓库之意。
一为保障之义而名之也。
十七.两颧骨原名国印。
又名东西岳。
内属三焦之连带系。
古人则谓三焦有名无质。
不过分上中下之义耳。
果如此说。
何不谓上段中段下段。
又何得以三焦。
名之耶。
余考新法。
及解剖学。
谓脏腑中有连网油一物。
上补正气之不足。
下逐浊秽之有余。
其关系之重要。
与古人之论三焦相等。
大体三焦。
即连网油之别名。
唐宗海证实为三焦也。
而在大小肠之上。
曲折以掩护各脏也。
其地位以高耸上插为权重。
而贵名之事业非常。
即国家之屏藩也。
以抵小陷弱。
主平常而不贵。
其才智能为皆不足也。
如隆大而地位不近目尾。
此为假权。
多应优伶界中人也。
如泪堂下插而破颧骨主患神经病而减智识。
此地如有黄紫明润之气色。
主进权禄而升迁。
获功进职也。
如有青浮滑腻之气色。
主謪贬去权。
忧愁惊恐。
常人亦主障碍损失。
冷退破财。
如有黑赤红滞之气色。
主危险死亡。
牢狱枷锁。
轻亦主孝服刑伤。
大破败之惊恐也。
如红绦浮光。
则为酒湿痣漏之病。
如红艳浮光。
则为情欲劳伤之疾。
原名国印。
今更名曰屏藩。
即为国家屏藩重镇而名之也。
十八.听宫之后有突肉高起。
是为命门。
内属大肾之正系。
医家则为颊车穴。
又为听宫穴。
余考此部。
为先天之正脉。
即人之气息脉络。
资生于肾也。
故数学起推以坎卦。
天一生水故也。
余考命门不起者。
必死于十二岁以前。
万无能过童年而成立。
古人谓三十而立。
如命门稍起者。
必死于三十六岁以前。
万无能过眼运。
凡享寿能至六十以上。
或享大寿。
其命门必高起长突。
高过耳栏也。
余屡试之皆不妄。
故命门现黑滞如湿地之灰者。
虽不病之人。
亦主暴病而死。
久病者。
则为死期至。
盖肾气已绝故也。
此地有动脉可诊。
其脉停而不动。
其人不死。
盖肾脉已尽故也。
其内下陷者不死。
盖肾窍闭塞。
肾络脱绝故也。
如有红赤滑腻各色。
则为流连之病厄。
关于肾火上浮。
肾水上泛。
肾脉亏损。
肾络凝滞之等类。
如有青而浮光。
主有忧愁不遂。
情欲相思之疾厄。
如有黄紫明润之气色。
则身体强健。
精神充足。
而无病苦也。
今依原名命门。
即性命关键之义也。
十九.耳珠原名耳轮。
又号智珠。
内属肾络连脊之连带系。
即医书之由大椎而下。
为第十四节背脊之阳关穴。
君相二火之出脉是也。
其地以大而圆厚如珠者为佳。
主聪明而智慧。
慈良而厚禄。
以圆珠者为贵。
以贴肉者为富。
其地如短促薄小。
皆为初年不吉。
愚拙而少禄也。
此地如有纹冲破。
主刑弟兄姊妹于十四岁以前。
如有黑病。
主聪明异常。
但多水惊之灾。
耳珠朝口者主贵。
而享百世之盛名。
甘罗与太公。
均有此格也。
其发达之早迟。
则又以各部参考为定论。
故麻衣有明珠朝海。
食禄万钟之句也。
故厚圆如珠者。
主多才善辩。
天姿英敏。
而有慧根。
衣禄丰足。
而为贵裔。
圆坠而直下者。
主明敏而偏傲。
任性恃才。
薄削者。
愚而无记忆力。
方轮者。
诚厚而无机心。
如有赤黑惨黯之色。
均主沉疴宿疾。
如耳轮乾枯者。
其人将死。
肾系不通也。
其地以黄明红活之色。
为正气之强健也。
原名耳轮。
今更名曰明珠。
即肾系之灵根关系。
而尊贵以名之也。
二十.人中原名沟洫之地。
通达四渎之区。
是为交通之官。
内属胃腑之正系。
故医学云。
胃为仓廪之官。
停聚之所。
承上通下之部位。
非人中别无重要部位相合。
余考医学。
有以兰台廷尉。
而属胃络。
又有以法令而属胃络。
此二者均不合法。
亦不合理。
按人之后天形质。
资生于胃土。
其脉络亦发于胃腑也。
故人之将死。
其人中必缩短。
或青黑黯滞之气色也。
盖后天胃土之脉气已脱绝。
其人无救。
是为铁证也。
故其部位关系子女。
又关系寿数。
如其地深洫而长。
主多子女。
而有寿徵也。
如上窄下宽者。
先得女星成立。
而后得子星也。
如下窄上宽者。
主先得子星成立。
而后得女星也。
如有直纹主刑子。
如有横纹主克女。
如有十字纹主刑克子女。
而孤绝也。
如人中平满。
沟洫不通。
主刑子女。
如人中短促上掀。
主不寿而多是非。
其地以黄明紫润。
为胃气强健而无病苦。
如有青浮滑腻之气色。
主气痛病。
以及土不制水。
而上泛为痰饮也。
女子则为月经之痛疾。
崩带之症瑕也。
如有赤红之气色。
主瘟热之病。
如有黯暗枯惨之气色。
主死亡之病。
胃气绝脱。
而谷气已尽也。
原名人中。
今更名曰宝仓。
即宝贵之仓廪而名之也。
廿一.口为水星。
而有上下唇之别。
内属丹田之正系。
亦属丹田之连带系。
而属脐口之通过系也。
上唇则为气海之外表。
下唇则为血海之外表。
余考人有病疾。
每现于两唇之上。
故男子有通称气海之说。
关乎人之真气。
即天一生水之义。
每有气弱上下不交。
呃逆上噎。
则其唇必惨黯不鲜也。
女子有通称血海之说。
关乎其血轮。
即地六成之义也。
每有血弱凝滞疼痛。
疤块症瑕。
则其唇必白枯不华而无生育。
及不寿也。
故女界短片胭脂涂唇。
盖表示血轮充足无病。
而有生育也。
其地以厚匀阔收。
为享受厚禄而贵名也。
如成口字形。
或角弓形。
或仰月形。
或一字形。
皆主大贵。
如薄尖不匀不收。
主劳碌。
而衣食不足。
如两角下反。
主凶危死亡也。
如上唇薄削有纹。
或曲痕。
主胃病之噎疾。
胀瞒之哽病。
下唇薄削有纹。
或曲痕。
主肾病之腰痛。
阳萎之痰饮。
以此二者考之。
则上属胃之连带。
下属肾之连带。
而为铁证也。
医家则有属脾属心之说。
皆不知根据何种之法也。
故以唇红如涂昧者为吉。
其人禄厚而有寿也。
原名水星。
今更名曰北海。
即以其地居北如海而名之也。
廿二.两口角为食禄二仓。
相法之原名也。
内属大小肠之应证系。
左为大肠之正部。
右为小肠之正部。
其地属水。
如长江之下流而入海。
余考各部现黄明之气皆吉。
独两口角有黄明之气色不吉。
而反主沉疴之久病。
或主临时之时疾。
如黄气浮枯者。
其病灾尤重也。
但于春夏秋三时。
虽病不危。
惟于冬令现黄气浮枯。
其人必死亡。
按两口角属水。
冬令亦为水令。
黄色属土。
黄而浮枯。
则为不正之土。
土能克水。
其克部位。
已为不吉。
而病灾矣。
又克时令。
故为死亡之厄。
凡温热之病。
大小便闭塞。
两口角必焦烂脱皮。
此为大小肠之铁证。
又口角有黑黯赤红之气色。
主疾厄肠瘫。
及脱肛之例。
如无此病者。
主水上之惊灾也。
此为大小肠铁证之二。
原名食禄二仓。
今从旧名命符也。
廿三.承浆在口之下。
有陷处生须之地。
内属膀胱之通过系。
而女子则属子宫之应证系。
按承者。
承上之义也。
浆者。
浊水之义也。
水之浊者。
当然沉下。
故为膀胱之不宜矣。
凡男子则为膀胱。
女子则为子宫。
此地以丰平拱突为吉。
主晚年有厚福。
子孙有发达。
其部位接近地库故也。
此地坑陷削薄。
则主晚年衣禄不足。
子孙平常。
如其纹痕平过。
则无水上之惊恐。
如其纹痕下反。
则需多水上之惊灾。
余考承浆无须之人。
则阳物之肾囊。
其毛必稀而柔。
一为不树。
此为内属膀胱之铁证第一。
余考人患花柳疡痗等毒之病。
及鱼口白浊之淋症。
其承浆必现赤黑之气斑如朵云。
或为各色之杂花。
如朵云。
此为内属膀胱之铁证第二。
此地如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则利船行。
而无水惊之灾。
如有黑惨之气色。
主船行落水而死亡。
或为酒醉而暴死。
如有黯滞浮腻之气色。
主水惊而不至危。
或为船行之损失。
或为邪行之疾厄。
或为子女之灾疾。
或为子女之遗累。
又因其人才智事实。
而断之可也。
原名承浆。
今更名曰生化关。
因其为肾水膀胱之义。
而属子女之部以名之也。
廿四.两腮方突之处。
原名奴仆宫。
相学又名曰腮颐之部。
内属谷道肛门之应证系。
为奴仆下人之专部。
故前章有下府。
即下人之辅助也。
为各部之最下点。
此地以方突敦厚为吉。
应得忠诚之奴仆为用。
如削陷而弱。
即得奸狡之奴仆。
以相欺诈也。
如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主奴仆下人有功。
其操作尽职。
如有青浮滑腻之气色。
则主奴仆下人。
不忠不动。
而不可用也。
如有红赤躁绦之气色。
主奴仆官讼是非。
轻者主脱肛便血之疾。
如有黑黯惨色。
主奴仆横祸凶死。
以及奴仆拐骗私逃走失。
或死牛马六畜之例。
余考患花柳病之最重者。
腮骨先陷。
鼻梁后断。
此为谷道之铁证。
于医学相学。
均有补益。
兹特录之。
原名奴仆宫。
今更名曰浊关。
以其部位最低下而名之也。
公笃曰。
上列二十四部位。
系余历年经验。
又经多书考证。
以及事实应验不妄。
方选取录之。
按此二十四部。
有从古人之昼选出。
而加注明者。
有出新学之书摘录。
而考究以证实者。
故分其正当之总系。
或为连带系。
又分其两经之应系。
或为通过系。
其中有利害关系。
同气相应。
异脉相通。
是为分经别络之重要点。
故医家第一注重望字。
次则注重闻字。
盖望其气色。
如其病之轻重。
察其部位。
如其病之脏俯。
于相学固为正当之要法。
于医学。
亦不无小补也。
其部位之名称。
与古部位不同者十之七。
有合古部位者十之三。
非敢菲薄前人。
盖余昼在求事实应征。
不在虚浮表面。
以合其意义。
而更改之耳。
新修考正部位第二图气色摘录详解公笃曰。
上列部位。
为余考正而命名。
分经别络。
以证实某轻重关系。
再分其气色。
自然明白其事实。
又因其人程度如何。
身分如何。
强弱虚实又如何。
而判断其吉凶之轻重。
以及其利益大小。
其损失大小。
此为合法之活法也。
余据医学数学丹经。
合并而摘录之。
其青色为肝。
赤色为心。
白色为肺。
黄色为脾。
黑色为肾。
此为五色之合五脏大关系也。
又云肝属筋络。
心属血脉。
肺属皮毛。
脾属肉腠。
肾属骨髓。
此五脏之分类而生化也。
又云筋络属肝木。
血脉属心火。
皮毛属肺金。
肉腠属脾土。
骨髓属肾水。
此五脏之合五行气化也。
又云肝木性直其味酸。
怒气过余则伤之。
心火性温其味辣。
喜笑过余则伤之。
肺金性坚其味辛。
忧郁过余则伤之。
脾土性厚其味甘。
思虑过余则伤之。
肾水性柔其味减。
恐惧过余则伤之。
此五脏之配五性。
合五行之变五伤。
而为自然之至理也。
余考青色为春令之正色。
其青而明润。
如翠雀之羽毛。
此为青之正色。
虽在重病时间。
亦无妨碍。
而不至危也。
如其青而沾腻。
似秋草之露滋。
此为青之不正色。
虽不病亦病。
而久病必死。
此肝气已脱而将绝故也。
黄色为土令之正色。
四时各占一月。
即三六九全月属土。
黄而润泽。
如螃蟹之腹玄者。
此为黄之正色。
虽在久病时间。
亦无妨碍。
而不至危也。
如黄而黯滞。
似枳实之枯凝。
此为黄之不正色。
虽不痛亦病。
而久病必危。
此脾脉已脱而将绝故也。
黑色为冬令之正色。
其黑而明润。
如乌鸦之翎羽。
此为黑之正色。
虽久病不危。
如其黑而惨滞。
加地灰之浸湿者。
此为黑之不正色。
虽不痛亦病。
而久病者必死。
此肾气已脱而将尽故也。
自色为秋令之正色。
其白而莹洁。
如美玉之宝光。
此为白之正色。
虽久病时间。
亦无妨碍。
而不至危也。
其自而枯惨。
如枯骨之黯淡。
此为白之不正色。
虽不痛亦病。
而久病者必死。
此肺气已脱而将绝故也。
红色为夏令之正色。
其红而鲜明。
如炭火之燃烧者。
是为暴病骤发之湿热症。
或为反阳症。
其愈亦速。
而不至危也。
如红而赤黯。
如病猪之发痧血者。
虽不病亦病。
久病者必死。
此为红之不正色。
其心脉发泄已尽而将绝。
君相之火浮出不收故也。
按五色合五行。
而应五脏之五气也。
然各部位。
均能发现青黄白红黑之气色。
可见其各种气色。
发于先天而不发于五脏也。
持监者。
当以何部位为何种五行之气。
何时令中发现何气色。
或生或克。
以是其吉凶也。
大体以克时令。
又克部位者。
为最凶。
不克时令。
而克部位者。
次凶。
克时令而不克部位者。
又次凶也。
其相同相生者。
皆无害也。
当从类推而判断之可也。
故为吉凶祸福之朕兆。
不是单应病厄而已矣。
余考医书评论。
拘泥者多。
而无活法。
又无如是之详。
此为余增补过半。
并且单论五脏。
而未言及六腑也。
岂心肝脾肺肾之五脉脱绝。
方能死人。
其胃气绝。
胆气绝。
三焦膀胱绝。
大肠小肠绝。
而不至死耶。
此为数千年遗恨。
余考究十余年。
始得各项证据。
及上论各气色发于先天。
各色均可死亡。
但以其人之五形。
属何种。
其发现之时间为何时。
故云。
五脏六腑。
均有脱绝之脉气。
兹特绘专图。
而详言疾厄之应征。
以免混淆故也。
其图如右。
其详论附之于后。
以待后之高明。
评论其然欺否欺。
疾厄通论详解新修考正疾厄第三总图公笃曰。
上列之图。
为疾厄全图。
而专论疾厄者。
此为新修改正。
而加之以经验。
及十余年苦心始成。
凡由气化所生之病。
外发现于面部之部位。
内根据五脏六腑之经络。
则分内因之病。
与外因之病也。
按内因之病。
为酒色财气之七情所伤。
因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发也。
外因之病。
为天地不正之六气所感。
因风寒暑湿燥火而发也。
凡有疾厄。
皆现于部位之气色。
惟外部血光伤痕之症。
于稽考不详。
至于疮疥花柳痘疹。
于部位亦有所关系也。
此气色为先天之动机。
因气化而内外相应也。
兹分三种。
其第一为危险之疾厄。
可以至死亡之症。
其第二为常度之宿疾。
可以至流连之症。
其第三为临时之疾厄。
而暂时不久。
即可全愈。
此为疾厄之三大纲也。
如第一之死亡病。
即祖脉。
祖气。
灵合。
前卫。
天门。
命门。
交关。
宝仓。
命符。
天真。
命官之十一部位是也。
如流连之第二病厄。
即后卫。
命关。
辅弼。
机枢。
三阴。
中勾陈。
下勾陈。
宝阙。
气海。
血海。
屏藩。
浊阙之十二部位是也。
如第三之暂时病厄。
即上勾陈。
玄武。
宝屏。
生化关之四部位是也。
至于飞灾奇祸。
立见死亡之危灾。
另有危险专图说明。
此篇专论疾厄。
逐一详解。
以便阅者醒眼。
而容易了解。
如未经考正者。
一并删除。
或有疑案不明者。
另有标点。
阅者注意。
以免混淆。
而无一定把握也。
余非故意毁谤前人。
盖增补其不足。
皆从事实之研究。
证据之确实。
为一定之规则。
而可用也。
疾厄死亡类详解一.祖脉即内属十二层楼。
为大脑督脉之通过系。
上至发际。
下至天庭。
为上停之正部。
其地外属于脑海之督脉。
内属咽喉之气管。
而为内因之本病。
关乎七情之伤。
而应神经病。
如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其人神经清而无伤。
正气充足。
加以事实顺遂。
家庭平安。
如有黑黯枯滞之气色。
其人环境恶劣。
事业失败。
忧愁郁结。
正气损伤。
此死期将至。
如黑黯枯滞。
下至印堂者死。
如发现白惨之浸色。
主刑伤人丁。
悲伤过度。
郁结烦乱。
而为大疾厄。
如发现红赤如火烧之气色。
主官非牢狱。
气愤不平。
主沉疴宿疾。
拖延而死。
如发现黑惨加尘点之气。
或赤惨如朵云之气。
皆名杂花。
几色凝结于一部。
其人神经损伤。
失其常度。
而应癞狂昏债。
失聪减智之病也。
二.祖气内应乳部之相通系。
某地在鬓发之曲突处。
两额角之间也。
上至发际。
下至边城。
为左右干部之侧。
是为内因外因之病。
盖内因主忧愁之远谋。
利害之顾忌。
以成其疾。
外因主六淫之瘟疫以为病。
某地发现黄明紫润之气色。
其人境遇亨吉。
事实顺利。
流通之财日增。
喜因之信常至。
故心和气平。
身强祈安。
而无病苦。
如发现青浮滑腻之气色。
其人有外务之障碍发生。
远因之忧愁消息。
主失眠惊悸之疾。
如发现黑黯惨滞之气色。
主刑父母之孝服。
或刑重要人丁。
先有冷退之消耗。
而转成内因征忡之疾。
如横过印堂。
亦为因此项事实而病死。
或为误于药饵而死。
如发现黑黯惨滞。
而加浮腻之光。
此为临时发生之瘟疫暴病而死。
如浮光一线。
窄而不宽。
尚不至危。
不过反覆久病耳。
三.灵合即原名印堂。
在两眉相对之中心。
内属心脏之正系。
五行属火。
是为全面之君主。
故上篇命之曰元首。
如现紫润之气色为正色。
主大吉而见喜庆。
如发现黄明之气色亦为正色。
主次吉而进财禄。
如儿红赤之气色。
则为危险之事实。
立见死亡之灾厄。
及有因失败而自隘自刎。
如发现青腻浮滑之气色。
主隐忧之病症。
因损失而动气质。
如发现黑黯枯滞之气色。
是为水来克火。
主大病灾。
而至不治之症。
其人虽无病。
如发现黑惨枯滞之气色。
亦主死亡不治之症。
或为飞灾横祸。
牢狱枷锁之例。
又因其灾祸悲愤交集伤神而死。
此为重要之第一也。
四.前卫即由天庭起。
下至中正止。
在印堂之上。
属心包络之正系。
为外因之本病。
见胀瞒烦闷痞塞抽痛之例。
盖即心之华盖。
而与两脇之骨相交也。
有云心痛者非也。
盖即心包络之气痛也。
此地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其人主进职得权。
常人主进财获利。
如现青浮滑腻之气色。
主烦闷呕吐之疾。
而有暖啧便噎之病。
如现黑惨黯滞之气色。
主瘟疫厉气之痛症加以损失顾忌。
气逆上冲。
则为不治而死。
如有红示之气色。
主温热上蒸。
抽筋痞塞。
而转风浮于外之疾。
则为危症不治之例。
次亦重病也。
五.天门即两额角之地。
上至边城。
下至眉棱。
上为乳部之通过系。
下为两腋之连带系。
是为外因之病。
而临时发生居多数。
盖男子则为阳明之机枢。
女子则为厥阴之机枢。
故传经不过。
必至死亡之灾厄。
此地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主外库之财源颇丰。
流通之货物颇遂。
当然无病厄。
如现滑腻红赤之气色。
主病而不危。
以及有不满意之损失。
如现黑惨黯枯之气色。
则应瘟疫临时发生之暴病。
见抽筋拘弯。
闭窍气阻之例。
或为霍乱之症而死。
故麻衣有云。
三天黑暗。
病白天来。
言为六淫不正之气流行。
而患瘟疫之危症。
三天者。
即天庭与两天门也。
六.命门即听官之耳突也。
医学则为颊车之后。
内属大肾之正系。
盖其部位如耳之门。
不写先天之命根。
故曰命门也。
为内因病居多。
外因病居少。
此部为人寿徵之考验处。
再突高者。
其人必寿。
当至耋耄之年。
耳突低者。
其人寿弱。
当为三十以上。
五十以下。
加平而无耳突者。
其人不能成立。
古法则不能满三十岁而死。
余考刻下无耳突而平者。
难满十二岁而死。
可见先后之时代不同。
古今各异也。
按肾为先天之元气。
故应人之寿根也。
如其地有青黯而枯之气色。
则其人有酒色过度。
纵欲戕贼。
发现肾弱腰痛。
梦遗滑精之疾。
如发现红赤躁腻之气色。
则其人患情欲不遂之疾。
以及膀胱不化。
五淋白浊之疾。
如发现黑惨不润之气色。
是为肾绝之危症。
沉疴不治而死。
或为临时发生之脱阳暴厥而死。
此地以黄明白莹紫润各气色为吉。
是为肾气健全。
而无病苦也。
七.交关原名三阳。
即上眼皮之全部。
内为肝肺相连之连带系。
为内因外因之病。
其地半金半木。
而为上升下降之地。
几人忧思过度。
则伤其肺气。
而不下降为病。
盛怒过余。
则伤其肝气。
而不上升为病。
故发现黄明紫润之气色。
主喜庆。
及旺人丁于女之例。
如发现青润自莹之气色。
亦主平安而亨吉。
如发现红赤枯腻之气色。
主患噎气使塞。
咳嗽气紧之疾。
以及风泄于外。
火淫于内之病。
如发现黑惨之气色。
则为金气不下降。
木气不上升。
气机停滞。
血轮停止。
此为两绝之症。
故危而不治。
麻衣有云。
黑掩太阳。
卢医莫救。
即此交关之黑色也。
一主刑于女而动气质起病也。
八.宝仓原名人中。
即鼻准下之沟洫流通处。
内属胃腑之正系。
为外因之病。
其地为人之仓廪积聚之所。
谷气命根之源。
后天之脉。
资生于胃故也。
其部位多系痛症。
又多系腹部之疾。
如发现青滞枯腻之气色。
乃肝木克胃土也。
主患气痛痞胀。
上呕下痢。
湿气阻塞之疾。
亦能至危症不治也。
余每见女子有青滞枯腻之气色。
而有每月发生之痛经病。
及差前错后之无生育。
又有红崩白带之症瑕病。
轻则三年五年之拖延。
重则终身萎弱而至死也。
如发现黑黯尘滞之气色。
则为胃土不制水也。
而水气上泛。
便噎消瘦。
脚肿腰肿之类。
均属危症至死。
则又分何时令司事。
如冬之水令现黑滞气。
则病重而可救。
现青气堵滞则死。
虽无病亦临时大病而死。
此为人浮时症。
误于医药者亦多。
如奉之木令。
现青滞气则病重而可救。
现黑气黯滞则死。
虽无病亦临时大病而死。
此为赢弱病疾。
误于医药者尤多。
如豆之火令。
秋之金令。
发现青黑三色。
均为大病灾而有救。
不至危绝也。
此地以黄明紫润白莹为正色。
而无病苦也。
九.命符在两口角。
原名食禄二仓也。
内属大小肠之连带系。
亦为大小肠之应证系。
左为大肠。
右为小肠。
为外因之本病。
如发现青浮滑腻之气色。
主湿气凝滞少腹疼痛之疾。
如发现红燥焦枯赤绦之气色。
主患火结便血。
以及肠瘀肠痕之疾。
惟冬之水令。
现黄黯不润之气色。
应死亡不治之疾厄。
其大小肠已绝故也。
盖黄为土气。
其部位属水。
大小肠为河流通达之地。
土为阻塞克制之器。
即克其水星之部位。
又克其冬季之水令。
此为重克。
故可至死。
其春夏秋二时亦无危险。
不过疾灾流连时日而已。
如有黑惨之气色。
亦主大病厄。
而春夏二令。
可危亡不治。
秋冬二令可救。
而病灾延长耳。
十.天真即两眼之鸟珠。
灵晶垣。
及瞳人。
此为子肾之通过系。
主内因之病居多。
外因之病居少。
一为命门之真火。
一为膀胱之真气。
即医家谓之为君相二火是也。
有气无质。
其部变幻不常。
为人之生死关键。
其中分四种。
第一日神脱。
其神含泪无光。
此为死亡之牒兆。
第二曰神退。
其乌珠段平日退进一层。
此为死亡之证据。
其三日神定。
其神呆滞而模糊怒视。
此为死亡之应征。
其四日神变。
其神忽变而反常度。
此为死亡之现象。
按此四者均细微。
而不容易辨认。
非仔细研究。
则不能分出细则。
盖反常而异于平日之形式。
方为确实也。
其中又分三则。
其一为久病之眼神。
其二为暂病之眼神。
其三为末病之眼神。
如发生上列四项。
皆为死亡之灾厄。
其部为先天之机枢故也。
是为死亡之重要部位。
其细则详载于危险篇中。
十一.命宫即印堂之下。
山根之上为肾络。
督脉之通过系。
为正肋少肋交聚之地。
为亶中与膈膜两交之应证系。
主先天之遗留病。
凡父母有何种疾病。
则子女继受何种疾病也。
半为内因之遗传病。
半为外因之肾气病。
如真火衰弱。
而不蒸化。
如膀胱无力。
而不传送。
应有遗精泄气之先天病。
又有脾土不充。
清浊不别。
胆气不化。
运输不力。
应有痞塞疱块之后天病。
故小儿遗溺之肾气不足。
则有青筋暴露横于命宫。
否则有肾气痛之病。
成年。
湿气之凝聚为灾。
则有黯滞浮露于命宫。
如有黑而枯色。
赤而惨色。
皆为死亡不治之病。
或为纵欲之亡阳。
又有二十岁以上。
三十岁以下之水火两脱而死。
此等危症。
医家多以年壮而偏重之。
以致死亡不救他。
不论已病末病。
皆一体而论之可也。
如有青浮滑腻之气色。
则有忧思疑虑。
失眠伤阴之病。
命宫皆以黄明紫润白莹之气色。
方为平安无病苦也。
疾厄流连类详解一.亶中即山根之地。
更名为后卫。
即印堂之护卫也。
在两目相对之中心点。
为亶中胸膈之正系。
亦为肾肺之通过系。
为外因之本病。
亦为遗留之病。
其地气多血少。
发现之气色多凝滞。
不容易散尽。
如有虚弱之病。
则有青暗而滞之气色。
发现于后卫。
如有惊癵之病。
则有青黑夹杂之气色。
发现于后衙。
如其地有赤红之气色。
则有肾火上浮。
以及家庭失火。
而受回禄之灾。
因之而发生气火相攻之病。
如有浮腻之光。
则有先天不充。
酒色不节。
元神损伤之病。
一主病减而不痊愈。
一主病痊而不除根。
一主时痊时发。
或久病或暂病。
皆为定根之病。
日积月累之例。
有病根而不知者尚多也。
二.命关原名年寿。
在鼻梁之中段。
内属胆部之正系。
应外因本病居多。
亦有并病之根。
是为谷气消化之处。
凡人之饮食强健。
消化能力。
必藉胆腑之火力水力。
而后强健身体。
故关于饮食停聚。
闭塞痞胀。
湿凝不化之各类。
皆以此为专部。
故名曰疾厄宫。
古人则谓脾化饮食。
胃纳饮食之说。
余者之皆非。
按脾为煽动机。
分别清浊之脏也。
胃为仓廪地。
停屯转输之腑也。
故水气谷气之糟柏。
皆积聚于胃中。
经胆汁之水火力而溶化之。
方经脾之煽动力。
而清者运输入小肠。
浊者运输入大肠。
其果真消化力。
则为胆水之溶化。
胆火之蒸化。
然后清浊分焉。
其清者清而浊者浊。
又用脾力之分别。
胃力之运输。
以出之。
故人死以后之胆汁。
尚能溶化五金。
每一人胆。
可化双毫贰枚。
故命关力量与关系均重。
其气色又十分明显。
相学家则认为疾厄专部。
按一饮一食。
为人生之日用常度。
皆藉胆腑之大力也。
其地以黄明紫润。
为健全之身体。
故麻衣有年寿黄明。
一岁平安之句。
如发现青浮滑腻之气色。
则为饮食停滞。
痞瞒烦胀之疾厄。
如发现红赤之气色。
主回禄之火灾。
亦主火淫于内。
风泄于外之疾。
如发现黑惨黯滞之气色。
则为疤块呕扼。
哽噎气痛。
土不制水。
水气上泛之疾。
盖因胆汁不蒸化。
脾机不煽动。
胃力不运输。
以致水火不济。
火土不生。
土水不化故也。
故胆弱不易复原。
胆病不易除尽。
但不至立死。
又不至大凶。
如有死亡之疾厄。
当以别部之气色参合。
单独命关则不至死亡也。
三.辅弼即两眉之部。
内应肺部之正系。
五行属金。
肺主皮毛故也。
又为内因本病。
肺主忧思故也。
故名华盖者。
秀丽薄嫩而名之也。
又为文采之官。
故以清秀柔细痚匀为合格。
以修长环曲为常度。
以高起有势有棱为奇品。
以肺主忧思。
凡人在满意遂心之时间。
则眉顺而润。
光彩焕发。
凡人在不满意不遂心之时间。
则眉焦乱而枯。
直立如草。
此其证据确实之处也。
凡有肺病。
则两眉直坚。
或逆枯纷纭。
凡人忧愁过度。
则伤肺叶。
而两眉杂乱枯焦。
应见咳嗽喘气。
嗳噫呃呕之疾。
如此部见病。
有终身不痊愈者。
有至八九年五六年二三年者不等。
肺柔而嫩。
故一时不能痊愈。
盖因短期不满其欲也。
四.机枢即两目之全部。
为肝脏之总系。
为内因之本病。
忧则伤肺。
怒则伤肝故也。
医家则有血气肉风火之五轮学说。
余考其意。
则象其形色而立名也。
凡人有气质不舒而动怒。
则神露眼圆而浮白。
又八脉系于肝肾。
当然属人之总机框。
故其部只可言肝病。
而连带肾病也。
凡有血丝暴露。
必现肝热之病。
血丝淫散而赤红。
甚则为火淫于内。
风泄于外之病。
凡现沉垢呆滞之翳影。
则为寒水下凝之寒症。
次为饮食动气之血凝。
其神懒定而无光。
则为营衙不交。
气滞不通之病。
眼神似愁似泪。
则为有谋不遂。
外邪乘之之病。
或为湿气凝聚之疾。
眼神似喜似笑。
则为妄念已动。
欲火烁之之病。
或为盛气冲动之疾。
眼神似仰而沉思。
则为危机潜伏。
而有邪行隐忧之病。
眼神似退而更深。
则为愤懑壅溃。
而有戕贼脱绝之病。
余考每有膀胱疝气之病。
两眼常闭而怯视。
其乌珠似黯惨而不灵动。
每有遗精滑精之病。
两眼神清如秋水。
其神似怯弱而浮散。
每有五淋白浊症。
眼神似疏懒而多定识。
又似淡愁而含愤急。
常喜启而少闭也。
此为机枢之应证。
各病之大概也。
五.三阴在两目之下。
原名卧蚕是也。
内属厥阴之通过系。
三阴以厥阴为枢纽故也。
又属肾部之连带系。
为内因病居多故也。
盖有心谋未遂。
顾忌日深。
隐忧日重。
惧怯为人所乘。
又不可明自表示。
是为悲愤交集之病。
如发现青腻浮光。
其人感触颇深。
欲火浮动。
应有腰痛膝酸之病。
如现青黑交集。
而加粉光之气色。
则有肾气上冲。
奔遯气痛之病。
又为淫欲过度。
阳浮阳萎之疾。
如发现青气中有赤红之点。
则为膀胱淋漓。
花柳下疳之病。
如发现青筋横露。
主子女死亡。
又因忧气成疾。
如发现青筋直露。
主死血统戚属。
及母族妻族之例。
又因遗累而成病。
左应男丁。
右应女丁。
其他气色则不应也。
六.中勾陈在山根之侧。
及眼角之侧。
有青筋潜伏处是也。
内属肺管之通过系。
属外因之本病。
乃四时六淫之不正气。
肺为太阴之脉络。
故其部有病。
则发现青黑色居多。
另分浮腻沉暗两种。
如黄白紫润各色。
皆无关系。
而平安居多。
大抵多应伤阴而阴亏血亏三种。
如发现青黑交集。
而有筋高露者。
则为神不守宅。
夜不静寐。
及寐后失眠而神游。
多惊恐之梦。
此为常度病。
一时不易复原也。
是为伤阴病。
如发现青筋浮腻之气色。
则亦神游多梦。
身轻魄动而如飞。
有奇思幻想之事实。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是为阴亏病。
如发现黑筋沉暗之气色。
则亦神游多梦。
有愤怒负气之事实。
及口角争斗。
与美人相交。
是为血亏病。
如有青黑交集之气色。
而无露筋。
是为荣衞不和。
血液枯而不荣筋络。
精枯而不润肢体也。
七.下勾陈在鼻梁中段。
年寿之两侧。
内属水土之连带系。
为六淫不正之气而病。
其部傍于胆腑之侧。
又连脾脏与膈膜之间。
为外因本病。
如有黄明紫润之气色。
则平安无病。
如有青浮滑腻之气色。
则有气喘湿气之病。
土不制水。
而发生邪使其正也。
如有红赤燥绦。
则为三消之痼疾。
混乱其轨也。
如有黑惨枯滞之气色。
则有痰饮痞瞒之疾。
邪气侵犯。
而失其权用也。
皆为饮料不查。
纵酒肥甘。
而种因也。
八.宝阙即准头之土星。
内属脾脏之正系。
为内因外因各病。
盖土喜润而忌燥。
润则能生万物。
燥则万物枯稿。
故于红赤之气色为最不利。
如红赤色又如缕丝。
则危险更重。
疾厄更危。
按重者。
主家败人亡。
轻者。
主破财疾厄。
又分三项。
其第一金形土形为最忌。
其破败较大。
第二水形为次忌。
其破败次之。
第三木形火形更次之。
其破败又更轻。
故红而鲜明者。
主肺病痰饮气逆咳嗽之病。
母病子亦病也。
如红而黯滞者。
三消病疾。
蛊胀虫疾之例。
如赤而润泽者。
主漏症痣疮。
便血主闭结之疾。
如赤而枯滞者。
则为肠痈肠疽。
肾痿精滑之疾。
如红而起血缕者。
如上例之疾病两倍童之。
如赤而起血缕者。
如上例之疾病两倍重之。
加多损人口。
损失财产。
牢狱枷锁。
则不应疾厄矣。
又如发现红赤血缕。
而无疾病损失。
又反发达。
此为发棺财运。
其人必死。
如有红赤气滞之色。
则以各项之事实。
而推论之可也。
此土燥火炎之大概。
万无发现此项红燥。
而不发现疾厄破败也。
故宝阙之气色。
其来也渐。
其事实之应也久。
故非一时可痊。
又非一时可过。
故例于流连疾厄之中。
如发现黑黯枯惨之气色。
亦损叔伯。
及连带之大破败。
而损失最重也。
亦可以因财产失败。
而刎颈自隘者。
此为余屡考不妄。
兹特详叙于此条中。
九.气海即口之上唇也。
男子通称气海。
以此为命根。
考查其强健衰弱之专部也。
内属丹田之正系。
为先天之本病。
亦应内因外因之各病也。
凡酒色过度。
戕贼身体者。
必先现于此部。
故相法以唇如涂朱者贵。
而有厚禄也。
即其精神强健。
才智充裕。
而不同于常人故也。
凡男女之气血弱者。
其唇必淡淡然而惨黯不华。
此为先天之不足。
后天之亏损。
久则成捞。
而为弱症之表现。
亦无生育而少子女也。
如其唇红如火喷。
又非真气充足。
乃看火相火上浮。
而为病厄之表现。
如唇焦皮破。
为气火上冲。
阴阳不交。
夜不安眠。
重则现喉痹白喉。
舌烂牙牀疼痛之例。
亦一时不能拔除病根。
而有时痊时发之兆。
十.血海即口之下唇。
女子通称血海。
以此为命恨。
内属关元之正系。
为先天本病。
亦为内因外因之各病。
凡属血亏血少者。
必先由此部变色。
故相法以唇红齿白。
为女格之清贵。
而有贵子贵女。
其守身如玉。
节烈可风。
凡男女之血虚体弱者。
其唇惨白不鲜。
凡情欲过度。
其色乌黯成点而枯。
两唇惨白。
而有猪脂涂膏。
其人主捞病脱阴而死。
两唇乌黯。
而现乾枯不润者。
其人主弱症脱阳而死。
此二者皆由渐而深。
迁延时日而亡。
其血热者。
其色喷火而焦枯。
其血寒者。
其色惨黯而呆滞。
此为血症之寒热虚弱。
四大种之区分也。
十一.屏藩即两颧之正部。
上至奸门交界。
下至法令交界。
内属三焦之应证系解剖家名曰连网油是也。
为后天本病。
亦属内因病居多。
外因病居少。
为消纳饮料。
障蔽邪秽。
疏通沟洫之地。
多验酒病湿气。
邪秽凝结之病。
故发现红艳浮腻。
如脂膏之粉光。
重则为内痣鼠漏之疾。
有名曰耗子杆洞之致命症。
轻则为外痣便血之疾。
有名曰鸡冠牛奶之养身病。
如临时发红燥之气色。
必为风热湿热之病。
或肝木克胃土。
或心火烁肺金。
或阴不上乘之病。
一为刑重要人丁。
因哭泣而发生气火攻心之病厄。
如红赤久滞而不敬。
则有热入血室之心包络。
而发生神经失智。
癞狂昏迷。
或为惊摘风之症。
其种根亦久远也。
十二.浊关为两腮骨之奴仆宫。
内应谷道阑门之正系。
为外因病。
乃四时六淫不正之气感触而病。
其部以白润紫润为正色。
如有红赤之燥色。
主大便秘结。
血亏肠枯之疾。
如有黯滞黑惨之色主损失牛马六畜。
及奴仆下人拐骗私逃。
因之感受气郁。
半身不遂。
闭塞不通之疾。
此为中气弱之人。
一时不能痊愈也。
如有青红黑黯之杂花。
主花柳梅毒之疾也。
疾厄暂时类详解一.上勾陈为两眉头之上。
内属肺脏之两耳正系。
即瞳人图之肺张两叶以衞心处也。
应内因之病居多。
故多主忧思郁结。
顾忌痛心。
惊神恍憾。
忧信频来之例。
此部以黄明紫润为正色。
应平安多福。
事实亨吉。
如有红赤之气色。
则因争端口舌辀辮纠缠之例。
而发生气逆呃噎之疾。
如有青滑浮腻之气色。
则因小谋不遂。
烦扰无功。
招嫉生非。
不矜细行之例。
而发生惊悸气郁之疾。
如有黑黯惨滞之气色。
则有挫折损失。
连带遗累。
六亲之内患叠垒。
知交之外患重重。
而发生征忡昏瞶。
精神失灵之疾。
皆为忧思过度。
而伤其肺也。
二.元武在小眼角之斜插处。
内应肝脏三焦之连带系。
应内因本病居多。
此地多验忧惊烦恼。
隐忧负气之疾。
或因惊恐之后。
大志不伸。
而发生遗恨愤气之疾。
或因动怒之后。
不平感慨。
而发生目病燥气之疾。
为应证也。
故其部发生青筋斜露。
则含有官讼争端之纠纷。
而生疾厄之灾也。
其部发生赤筋斜露。
则含有危险暗害之事机。
而生疾厄之灾也。
以高露而长者。
其事实之关系大。
以平沉而短者。
其事实之关系小。
其青暗不露而尘点者。
有应孝服之刑人丁。
赤暗不露而气滞者。
有应暗害而结仇怨。
是为有忧有怒而发生疾厄者。
从内因而牵动外因也。
或有淫邪之行。
失眠而发生者。
故容易消化。
而列于此部中。
三.宝屏为兰台廷尉之部。
内属膈膜之应证系。
为外因之病。
盖膈膜为障蔽邪秽之所。
其部以黄明紫润。
为喜庆亨吉。
及进偏财交际财。
而谋略之事实生效也。
其地多因财帛关系。
及游戏关系。
凡有红赤之气色。
则有邪秽之气。
妨害正气。
而发生蛊胀虫症以及筋骨疼痛之疾。
或邪火上攻之病。
如发现黑黯之气色。
则有正气损伤。
而受危害之天时。
主有寒凝气滞之疾。
或闭塞不化之疾。
以及手足拘擘。
腋痈肘疤之疾。
以应其障蔽邪秽之气也。
四.生化关原名承浆之地。
在北岳之间。
内属膀胱子宫之正系。
又为大小肠之相应系。
为内因之病。
而应肾气精道之病。
此地以白莹紫润为正色。
而平安亨吉之兆。
又忌黄而枯黯。
主精道闭塞之疾。
如发现赤红之气色。
主小便短数而濇痛之疾。
如发现黑惨之气色。
主瘩疽鱼口之疾。
如有黄黯黑惨赤光起杂花如朵云。
是为杨梅花柳下疳毒疮之疾。
平日总以明润为吉而无病。
如女界有此气色。
亦主奇经异脉之疾。
及红崩白带之例。
而无生育。
不受孕故也。
或受孕而不足月故也。
公笃曰。
上列二十七部位。
其疾厄已完全批录矣。
故死亡疾厄为第一项说明。
流连疾厄为第二项说明。
暂时疾厄为第三项说明。
以便分类了解也。
盖医家有望闻问切之诀。
相学望闻而不问切也。
凡人之疾厄。
内应于五脏六腑。
外现于五官五岳。
乃经脉血络之运用。
亦先天之表现也。
如能探求个中原理与用法。
是为持身之必要。
益人而复利己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