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千金方外台论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法病,其论脏府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

《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古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采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撰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卷下·《活人书》论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盖《伤寒论》不过随举六经所现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经皆现者,并有一症而治法迥别者,则读者茫无把握矣。此书以经络病因传变疑似,条分缕晰,而后附以诸方治法,使人一览了然,岂非后学之津梁乎?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无一字混入己意,岂非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往开来者乎?后世之述《伤寒论》者,唐宋以来,已有将经文删改移易,不明不贯。至近代前《条辨》、《尚论编》等书,又复颠倒错乱,各逞意见,互相辨驳,总由分症不清,欲其强合,所以日就支离。若能参究此书,则任病情之错综反覆,而治法仍归一定,何必聚讼纷纭,致古人之书,愈讲而愈晦也。

卷下·《太素脉》论

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知愚善恶,纤悉皆备。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坚厚者,为寿之征。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清而有神,为智之征。浊而无神,为愚之征。理或宜然。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即寿夭知愚,亦不能皆验,况其他乎?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

卷下·妇科论

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且多症瘕之疾。其所以多症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故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属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旁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参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则每症必有传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

至如世俗相传之邪说,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论。夫胎前宜凉,理或有之,若产后宜温,则脱血之后,阴气大伤,孤阳独炽;又瘀血未净,结为蕴热,乃反用姜桂等药,我见时医以此杀人无数。观仲景先生于产后之疾,以石膏、白薇、竹茹等药治之,无不神效。或云:产后瘀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此大谬也。凡瘀血凝结,因热而凝者,得寒降而解;因寒而凝者,得热降而解。如桃仁承气汤,非寒散而何?未闻此汤能凝血也。盖产后瘀血热结为多,热瘀成块,更益以热,则炼成干血,永无解散之日。其重者,阴涸而即死;轻者,成坚痞褥劳等疾,惟实见其真属寒气所结之瘀,则宜用温散。故凡治病之法,不本于古圣,而反宗后人之邪说,皆足以害人。诸科皆然,不独妇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