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细

细阴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 蓬。状其柔细也。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相背。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阳精汗洩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濒湖脉学·伏

伏 阴

伏脉:重按著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

《脉诀》言: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殊为舛谬。

体状诗

伏脉推筋著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乃复出也。若太谿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脉诀》言:徐徐发汗洁。古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皆非也。刘元宾曰:伏脉不可发汗。

濒湖脉学·动

动阳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此三焦伤也。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庞安常曰:关前三分为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

《脉诀》言:寻之似有。举之还无。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殊非动脉。詹氏言:其形鼓动如钩如毛者。尤谬。

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洩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仲景曰:动则为痛为惊。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